第一章
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农二代身份有何不妥,但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却常常遇到矛盾,户口问题牵涉的事务实在是繁多复杂……
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第一次高考落榜时的每一个细节和过程。家人原本计划让他参军,一方面是因为陕北人有着深厚的红色情怀,另一方面则是家庭经济状况紧张。然而,叶一凡内心渴望的是进入大学深造,成为一名记者。他已忘记是谁首次向他提及无冕之王的说法,但他坚信记者是一个极其令人敬佩的职业,并且他一直偏爱文科。
现实是无情的!叶一凡当时或许还未完全领会现实的严酷,但他的父亲必须直面经济困难的现实。通常情况下,当叶一凡与父亲的意见发生分歧时,父亲总是果断地决定了事情的发展方向,这几乎成了一种不变的模式。在农村,孩子的教育往往以顺从长辈为基本原则,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深蒂固的。
尽管父亲只是一位山村农民,但他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父亲拥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在艰难时期带领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开山造田、开垦荒地,在当地农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叶一凡发现自己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达与父亲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深知内心深处始终对父亲怀有敬畏之情。尽管在高考失利后,父亲表面上同意了补习的决定,但实际的走向仍由父亲掌控,这一点叶一凡心知肚明。
叶一凡的脑海中从未浮现过与父亲正面对抗的想法,更不用说实际发生冲突了。这主要是因为父亲的原则性极强。他记得小时候,一次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结束后,他试图通过耍赖装睡来让父亲背他回家。然而,父亲却毫不留情地离开,没有回头看他一眼。面对父亲的坚决,叶一凡放弃了撒娇,只能自己站起来,拿着小凳子,不情愿地慢慢走回家,哭闹显得毫无意义。因此,他没有哭闹,也不敢哭闹,只是默默地跟在父亲后面走回家。
自那以后,叶一凡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是父亲的亲生儿子。虽然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溺爱孩子,但其他父亲会背着孩子赶集、看戏、买好吃的,而叶一凡的童年记忆中似乎从未有过这样的温馨场景。
对叶一凡而言,父亲更像是一座没有情感的丰碑,虽然令人敬佩,但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冷漠。这种对父亲的看法一直持续到他大学毕业。
他感到父亲并非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属于那些村民,属于那些无意义的日子......
叶一凡的记忆中,母亲对他宠爱有加,他相信许多事情都能证明母亲对他的爱。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冬天,他和母亲去外公家的路上,叶一凡抱怨自己的手快冻僵了,尽管情况并非如此严重。母亲将他的小手紧紧捂在自己怀里,直到它们几乎出汗。年幼的叶一凡因此确信,母亲,绝对是他的亲生母亲。那一年,叶一凡刚好5岁。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一个5岁孩子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对母亲的信任,这种信任也自然地扩展到了外公、外婆、姨妈等其他亲戚身上。当时的叶一凡自然不懂得爱屋及乌的道理,但在所有亲戚中,他最信任的是舅舅,因为舅舅是个有文化的人。
在上中学之前,叶一凡曾无数次向外公、外婆、姨妈、舅舅以及母亲娘家的每个人提出同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让他感到困惑的是,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外公和外婆有时说是,有时说不是;但姨妈们的回答大体一致,他当然是父亲的亲生儿子。舅舅更是严厉地批评了他提出的这种无知问题..........
这种批评不仅是对叶一凡的批评,还涉及外公和外婆,在舅舅批评之后,他便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叶一凡首次高考失利的事情。这是他人生旅途中第一次公开与父亲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