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丰收
即便是处理地上的秸秆,沙洲也用了全自动的机械,完全不费人工。
不到几天,两百八十亩玉米地就收割完了。
沙洲算了一下,试验田的玉米亩产平均达到了2800斤。
这得益于沙洲的高效节水精准滴灌技术,使玉米的种植密度提升到一亩地8000株...
还有实时监控墒情的AI模块,可以精准调控玉米的生长环境,使得试验田的玉米每个时段都处在最佳生长环境。
今年的玉米价格不错,沙洲将玉米全部出售后,又核算了一下,扣掉机器折旧和各项开支,每亩玉米的平均净利润达到了2500元,280亩地就是70万元。
虽然沙洲前期购买自动化农机花了不少钱,但他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用,下来比乡亲们单打独斗种玉米的成本大大降低。
乡亲们听说沙洲的玉米试验田挣了70万,全都吃惊。
他们的玉米也都收了,不算人工利润都不到2000元,就这今年的玉米价格都比往年好一些。
乡亲们虽然羡慕,却没有人眼红沙洲。
他们知道,就算自己有本钱流转几百亩地,买几十万的农机,也没有沙洲的AI技术。
还是高科技好啊!
乡亲们发现,现在种地再也不能单靠老哈数,还是得靠高科技。
沙洲的几百亩玉米试验田,就雇了几个人打理,全程都是机器干活,人根本不累。
尤其沙洲,整天忙别的事情,很少到玉米地里去。
那些检测模块随时把玉米地的温度和墒情传输到大模型,实时监测,一旦有问题就会报警,根本不用沙洲操心。
忙完了玉米的收割,沙洲又开始忙着在八百里大沙建设治沙监测站。
他把检测仪器运进八百里大沙,在监测站里一一安装调试,最后还安装了星链终端和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之前刘曦彤建议找电信部门为治沙监测站安装基站,其实是不现实的。
八百里大沙荒无人烟,还没有通电,电信部门专门为治沙监测站修建个基站成本很高。
沙洲当时之所以那样说,其实是想找借口一个人住进八百里大沙寻找父母遗体。
现在有了王俊和大家的帮助,沙洲便放弃了自己的冒险计划。
他在治沙监测站安装了星链终端和风光互补供电系统,以后就能实时将八百里大沙的数据传输给流沙大模型,不用再辛苦一趟一趟跑了。
沙洲还设计制作了多波束探地雷达+磁力仪阵列仪器,可以探测地下物体,用来搜寻父母的遗体。
刘曦彤也帮沙洲找公安机关和民政部门办好了报备手续。
一起准备就绪,已经到了11月。
天气转冷,王俊的旅游公司游客少了,他也闲了,便和大家一起陪沙洲去八百里大沙,寻找沙洲父母的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