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历七月十五,酆都鬼门关大开,民间相传此日百鬼夜行,阴人借道。
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将糯米与面粉做成形似包子的冥头交到祠堂参与普渡法会。
村里人将冥头与成摞的冥币、香烛、元宝等祭品摆满法坛,在袅袅青烟中诵经祈福,祈求阴阳两界平静安宁。
众人草草了事后匆忙回家,大门紧锁,往日喧嚣的大街上陷入死寂。
唯有祠堂内透出的烛光与诵经声,穿透夜幕幽幽回荡着。阴风卷着未燃尽的纸灰盘旋飞舞,恍若无数无形身影正穿梭于虚实之间。
法堂前一声裂帛般的法鞭声划破夜空,低沉的龙角号声应和着清脆的三清铃音,在祠堂樑柱上跌但起伏。
最后一道余音伴随着青烟消散在空中,法事暂时停歇一段落。
候在一旁多时的老丈立刻急步上前,捧着青瓷三才茶盏的双手微微颤抖。
当玄衣老道颔首接过茶盏,刮沫之时盖与碗发出沉闷的瓷器磨擦声,惊的蜷缩在供桌下的狸花猫倏地窜入夜色之中。
众人望向狸花猫远去的方向,不以为然,唯有老丈显得有些惊愕失色。
为首的玄衣老道瞥了一眼一旁的老丈,对着茶盏轻抿一口后说道:亥时将近,下场法事将持续到子时之后,村长就不便久留于此处,请回吧!
闻言村长浑浊的眼珠急转两下,偷偷瞥了瞥法坛后方,赶忙点头会意,忙不迭朝两位道士各作三个深揖,转身正欲离去时。
且慢,村长请留步。玄衣老道抖了抖袖袍,转身自法坛上取出一束贡香,凑近莲花台烛依次点燃。
待香头全部燃出猩红,方才递到村长手中:此香名曰渡魂香,归途每逢七步便插一支。
望着村长印堂,老道皱了皱眉头,徒然沉声道:切记,身后不管发生什么动静,断不可回头。
村长从老道手中接过供香,再次朝着二人作揖行,倒退着跨过祠堂门槛,月光照在身后的青石板上,将道路洒成一把银色弯弓。
一路上村长每逢七步便弯腰将供香插入青石板缝隙之中,香入土便发出嘶嘶轻响,似乎在灼烧着看不见的东西。
行至村中古榕树下,襟袍已被冷汗浸透。插在树根处的渡魂香突然爆出三寸青焰,火光中树影竟化作百爪鬼藤。
村长惊吓着踉跄后退,怀中所剩香束簌簌震颤,香灰顺着指缝漏下,在身后拖出断续的灰痕。
夜枭啼叫声里,先前插下的香柱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每支燃尽时都传来细微啜泣,香灰落地便凝成孩童脚印般的模样。
随着亥时的到来,最后一场法事也如期而至,主事老道正欲开坛之际,一阵阴风不合时宜的穿堂而过,莲花台座上烛火开始摇曳欲灭。
一股阴寒气息瞬间弥漫开来,带给二人仿佛如坠冰窟般的感觉,两人的目光透过翻涌的青烟对撞在一起,皆是一脸惊疑。
师父,好像是穿堂煞!黄衣道士率先开口。
玄衣老道见状,手指在袖中掐了个安神诀,不动声色地朝徒弟摇了摇头。
莫惊。
二字出口时,莲花台座上的烛火慢慢平稳,祠堂内的温度也开始缓慢攀升。
这师徒二人本是云游四方的野鹤闲道,此次来到这桃源村,也算是人所托,可连日在村中打探,村民却对此事讳莫如深,每每问及便神色惶惶地岔开话头。
恰逢七月中元将至,村里按照例要办普渡大会,师徒二人便主动请缨主持法事。
老村长捻着山羊胡须思忖半晌,终是应承下来,还许下三贯铜钱作酬劳,这让师徒二人大为惊喜。
混一,村长走了多久了玄衣老道询问。
回师父,约半柱香有余。名为混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