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
果说要建立一种机制,那也是一项建设,与建设的过程密不可分。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观感,我在文化界只要看到画家、音乐家、作家受到了各种低层次评论的纠缠,立场总是站在文化创造者一边。因为我深知一个庞大民族在混乱多少年后终于投入经济建设的极度艰难,而在经济建设的社会大潮流中努力保持一点文化建设的更加艰难。
一些别有用心的年长怂恿者总喜欢说:quot;真理在年轻人手里。quot;理由呢?没有说,但我猜测他们是故意偷换了一种逻辑。保卫真理需要勇敢,但不能就此把勇敢说成是真理。在我看来,青年人居高临下地说东道西,不要说真理,连什么理论和流派都说不上,他们只是用这种方法证明自己已摆脱教师和课本而独立存在。但是一切过度的激烈都反映了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不自信,一切严重的攻陷都直通于自身的虚弱,当这样的规律逐一显现,这些年轻生命中的一部分就从自卫性的敏感走向了沮丧、孤傲和狂暴,甚至与周围人群建立了恶性对抗关系,这便进入了躲在一个个小陷阱后面的最大的陷阱,一旦落入其间,很难再拔得出来。一群本来很有希望的青年人就这样失踪于文明领地的边缘地带,实在让人伤心。他们现在已谈不上可爱,但在他们还不失可爱的时分,有太多的人用歌颂毒害了他们,怂恿了他们,唆使了他们。
其实他们已从反面证明,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稳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那也就使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了人类。应该为这种接通而惊喜。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里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自己领略崇高,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舍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这种谦然安然的生态,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无谓浪费,让青年人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中年:当家的滋味
如果说青年时代的正常方式是欢天喜地学习建设、体验多元,那么,一到中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要把quot;欢天喜地quot;减去吗?不,不能减去的恰恰是它,而学习和体验两项则都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此话固然不错,但以有涯对无涯,必须有一个计划,否则一切都沉落于无涯的汪洋之中,生而何为?因此,在学校里按课程进度学,毕业后在业务创建中学,学到中年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了,看看自己能否在哪个领域当一次家?
这是在自己家庭之外的当家,范围也不必很大,试着做一段时间负责人,把此前的人生结果在管理他人的过程中作一番交代,受一次检验。
当家的体验,比一般所谓的做官丰厚得多。当家,使你的生命承担更大的重量,既要指挥很多其它生命,又要为这些生命负责。当家,使你对自身行为强化为更明确的逻辑关系,让潜在的因果变成一种公开的许诺。当家,使你从自惭自羞的状态中腾身而出,迫使自己去承受众多目光的追随和期待。当家,使你在没有退路中思考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系,领悟真正意义上的牺牲、风险和奉献。
当家体验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对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近切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到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中年女子当过了家庭主妇再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