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冷冷清清的前门火车站,前来给袁世凯送行的只有严修和杨度
是我的庶弟,你得听我的,服从家规家训。妾不合墓,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由你来破坏。”莫看袁世凯的本事可以移山填海,在这件事上,他就奈不何他的嫡兄,而项城那些本家居然也都站在袁世敦那边。母亲终于不能与父亲合墓,堂堂一品总督气得离开老家,发誓今生今世再也不回项城。
袁世凯与嫡兄闹翻之后,与自己的同母兄弟更显亲密了。三哥世廉得知四弟革职为民的消息后,即刻乘火车来到北京。这些年来,世廉靠了这位四弟,由经商发了大财,在汲县买了三百多亩土地,建起了一座豪华庄园。世廉对弟弟说,彰德府北门外有一个洹上村,相传伊尹佐商汤时,遭谤在此隐居三年,后来商汤王亲自来洹上村迎他回朝。此地山水秀丽,还有一座旧王府,原是前明一个藩王的府第,乾隆年间一个致仕的尚书将它修缮后,在此颐养天年。现在虽已荒芜,但略加修整后便可居住。
袁世凯对洹上村十分满意。山水、王府均为其次,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遭谤避隐而又获大用的前代名相。他希望自己就是三千多年前的伊尹,隐退只是暂时的,东山再起应为期不远。
他决定自己先带一部分人去汲县住一段时期,打发袁克定去洹上村买下那座旧王府,并查看地形,做出修复扩建的计划。京师府内的善后事情还很多,他留下能干的五姨太杨氏全权料理。
这是光绪纪年终止的前夕,北京城正处在岁暮的严寒时节。连日阴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风卷起灰沙尘土在半空中飘舞着,将这座古老的京师搅得昏天黑地,给人一种末日即将来临的感觉。昨夜下了一场鹅毛大雪,清早雪停了。袁世凯推开窗门,一股冷气迎面扑来,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往日,白茫茫的雪景常能激起他的豪迈之气,今日这无边无际的大雪,在他的眼里,无异是上苍降下的一件硕大无朋的丧服。
吃过早饭后,去汲县的人都来到正厅。他们中有夫人于氏,六姨太叶氏,八姨太郭氏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孙,大大小小有二十多个,另外还有十多个男女仆人。正厅中央高高地竖着九块牌位,上面写着袁世凯的曾祖父耀东及曾祖母郭氏,祖父树三及祖母吴氏,生父保中及嫡母刘氏生母刘氏,嗣父保庆及嗣母牛氏。在烛光和香烟中,袁世凯率领妻妾子孙跪在父祖牌位面前,行三跪九叩大礼。袁世凯喃喃地祈祷着,求祖宗保佑回乡顺利,早日起复。然后起身出门,登上大马车。没有鞭炮,没有鼓乐,马车队默默地黯然离开北洋公署,悄没声息地驶向前门火车站。
袁家包了一节车厢,众人都在忙忙碌碌地搬运行李,袁世凯独自坐在靠窗的位子上,不言不语面无表情地吸着雪茄。往事杂乱无章地浮现在他的脑际。一会儿是儿时的袁家寨,一会儿是朝鲜半岛的汉城王宫,一会儿是初练新军的天津小站,一会儿是停放太后梓宫的仪鸾殿。明明是光天化日之下,他却仿佛如在梦中。人生真如一场梦吗?几十年来步步高升春风得意,他从来没有想起这个地老天荒的疑问。今天,命运冷酷地把这个疑问推到他的面前。
前后的车厢都有送行的亲友在与远离者互道珍重,“一路平安”“沿途保重”“早日归来”等声音不绝于耳,更有至亲骨肉、恩爱夫妻不忍分离的,抱头痛哭,依依不舍,挥泪登车后又下到月台。那是一片人间真情。可是,袁家包的这节车厢,却冷冷清清,死气沉沉,没有一个人前来送别,没有一句欢喜的话语。想当初,前后呼拥,左右恭维,仪仗辉耀,八面威风,而今罢官回籍,竟然一个故人都不见了。这人世间的冷暖炎凉,怎么会是这样的泾渭分明,毫厘不爽!一向不太动感情的袁世凯不觉大为伤感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此人正踏着积雪冒着严寒向前门火车站走来,向袁家包的这节车厢走来,向他坐着的这个窗口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