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借讨好周妈的小手腕,消除了王闿运的恼怒
    这年冬末,湘潭云湖桥的湘绮楼,在齐白石的实心监督下已修复一新。齐白石又精心画了几幅山川风物画,自己动手装裱好,悬挂在书房和客厅墙壁上,更给湘绮楼增添了几分情趣。一楼靠东侧的两间房子,王代懿煞费苦心地巧为布置,室内是一套全新的红木家具,流光溢彩,花窗外移栽了几株正在开放的腊梅,暗香浮动。这是他和杨庄的新婚洞房。

    腊月中旬,王闿运撤去了东洲书院的五年教席,回到云湖桥,住进了修复后的湘绮楼。六十六岁的一代名师,决定从此不再外出执教了,就在云湖桥的云霞湖光之间,在湘绮楼的诗书图画之中,安安静静地与周妈和儿孙们一起打发晚年。

    过小年这天,湘绮楼披红挂彩,喜气洋洋,王闿运代表男家、杨度代表女家为一对新人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代懿穿上从长沙买来的那身长袍马褂,叔姬披着镶有孔雀毛的红呢披肩,在鞭炮笙乐中拜了天地。

    杨钧也住进了湘绮楼,一来不辍学业,二来也好陪伴刚离娘家的姐姐。杨度则往来于石塘铺和云湖桥,继续向王闿运学习经史诗文,也时常和齐白石、张登寿等聚会,谈谈诗词书画。王闿运是碧湖诗社的社长。每隔两三个月,诗社都要举办一次诗会,王闿运也常带杨度参加。说起碧湖诗社,乃是湖南近代史上一个最为著名的文人结社。它的成立,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

    同治十三年冬天,建于长沙北门内的曾文正公祠堂,经过两年多的施工装饰,终于落成了。挂了个盐运使衔、候补郎中的曾国藩四弟曾国璜,欲效白香山洛阳结社的风雅故事,向湘中一批负时望、有文名的高年耆宿发出邀请,在祠堂竣工典礼这天的宴席上赋诗纪念。以曾国藩生前的名望和死后的荣耀,当此湘中第一祠堂建成之时,能厕身祝贺之列已是莫大的荣幸,何况还有这样一桩能流芳百世的雅事,真个是百年难遇。一时间湖湘俊杰云集星沙,王闿运也应邀与会。当时有九个均为翰林出身,且又有过司道以上官职履历的老人,他们年纪最小的为七十岁,最大的八十五岁。这九个白发老人聚会一桌,畅谈湘军旧事,十分感慨。曾国璜看重他们年岁高迈,地位贵重,于是请他们每人题诗一首于祠堂墙壁上。这些诗立即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九老也便成了当时湖南的新闻人物,很出了一番风头。其他与会者的诗作,曾家也一并雕版印刷,广为散发,备受士大夫的称颂。祠堂庆典结束之后,这些雅人们兴犹未尽,于是便由郭嵩焘兄弟发起,成立一个诗社,定期聚会,吟诗作赋,得到大家的欣然赞同。因为诗社的规格很高,故对参加者限制很严。他们或为中兴勋臣,如曾国荃、李元度等人;或为勋臣之嫡子孙,如曾纪泽兄弟,左孝同兄弟等人;或为翰林出身,或为文名著世,如黄瑜、王定安等人。王闿运以文名著世的身份被接纳为社员。

    诗社的第一次集会选在城外开福寺前面的碧浪湖边,于是这个诗社便被命名为碧湖诗社。第一任社长公推郭嵩焘。后来郭嵩焘出洋任英国公使去了,社长一职便由赋闲在家的曾国荃继任。以后曾国荃又去江宁当两江总督去了,李元度接任社长。慢慢的,勋臣故去,老成凋谢,诗社也逐年增加新的年轻成员。同时,入社的条件也相应地渐渐放宽了,声名也便没有先前的烜赫了。但尽管这样,它仍然是湘中头面文人所乐意参加的社团。传到第五任,社长的座位,便众望所归地由王闿运来坐了。王闿运当社长后,吸收成员更看重的是本人的诗作成绩,不太顾及出身和社会地位。于是和尚寄禅、铁匠张登寿、铜匠曾招吉等人都成了诗社的成员。

    开头几次,杨度保持着晚辈后学的态度,只看别人写,自己不下笔。后来他看到这些所谓诗坛高手也不过如此,便也依韵作了一首,立时引起大家的注意,称赞不已,于是杨度也便成了碧湖诗社的一员。杨度本就诗才俊逸,更兼在诗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杨度简介 >杨度目录 > 一、借讨好周妈的小手腕,消除了王闿运的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