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学者家嫁女与众不同
更紧。当女儿的哭声渐渐低下来的时候,他继续说:“丁家是个积善厚道人家,老八这孩子我亲手教过他五年书,既聪明又驯良。你嫁到这样的家庭,是你的福分。老父我和各位长辈都希望你们夫妻相敬相爱,多生佳儿,白头到老,百年幸福。”
棣芳听着父亲充满体贴和慈爱的话,心里一阵感动,眼泪又泉水般地涌出,满肚子的话一字也说不出来,只是不断地点头,表示记下了。
“你去丁家,这一生的吃穿都不用担忧。你娘生前为你准备了五箱嫁妆,虽不丰厚,也是娘家的一点心意。有句古话叫做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未来的家业还要靠你们夫妇自己创立。”
棣芳又点头。丁体晋在一旁说:“岳父大人教导的是,我们记住了。”
“话虽这么说,老父我也要送你一点嫁妆。”
满厅的人都在观望,王壬秋老先生要给女儿送什么样的嫁妆呢?
王闿运吩咐身边的仆人:“把木箱抬来,给七小姐当面看看。”
两个仆人抬来一口木箱。木箱漆着锃亮的黑漆,盖板上贴着一个红纸剪成的圆形大囍字,四边裹着一条红绸,红绸在囍字上结成一朵牡丹花。一个仆人走上前,将红绸结打开,然后再把箱盖板掀起。众人看时,那箱子里摆的并不是绫罗绸缎,也不是金银首饰,而是整整齐齐一箱子书。这是嫁女,又不是送儿子进京赶考,送这么多书做什么?众人嘴上不说,心里都在嘀咕。王闿运指着木箱问女儿:“棣芳,你今日远嫁,老父我送你这箱东西,你不感到奇怪吗?”
“不奇怪。”棣芳轻轻地答。
“喜欢吗?”王闿运又问。
“喜欢。”棣芳答得很爽快。
“棣芳,你真是我的好女儿。”王闿运顿时大为高兴起来,“世人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偏不这样看。诗三百篇,有不少都是出自妇人女子之口,那些缠绵悱恻之诗作,比须眉丈夫的无病呻吟更为感人。女子心细,又重感情,宜于吟咏。故从古至今,才女代代皆有。你们姊妹从小起,我就教你们读三百篇,读唐诗宋词,希望一是借此陶冶心性,消愁解闷,二是自己也学着写一点,夫唱妇和,琴瑟更加和谐,三是可以教育子女。我细心观察过,识文知书的女子与愚蠢女子所生下的子女大不相同。你几个姐姐出嫁时,我都送了几本书。你在姊妹中书读得最好,所以我多送一些。”
说罢,王闿运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来说:“这是一本元刻,当年我在京师琉璃厂买的,极为珍贵,你要好好保存。”
棣芳点点头说:“谢谢父亲大人的厚爱。”
王闿运又指着另一排说:“这十几本书都是我手抄的汉魏唐宋诗词,当年专为供你娘读的。上面的许多圈圈点点,都是你娘的手泽。现在交给你保管,望你见它如睹母面。”
棣芳的眼眶又湿了。她掏出手绢来,把泪水慢慢地抹掉。
“这里还有几本诗集,都很不一般。”王闿运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来,随手翻了一下,对女儿说,“这几本诗集,是我们湘中近世几个名媛的闺房诗,有左文襄的外姑慈云老人和诒端夫人姐妹的《慈云阁诗钞》,有曾文正长媳惠敏夫人的《分绿窗集》,还有曾重伯的母亲郭夫人的《艺芳馆诗集》,杨石泉制军孙女的《椿荫庐诗词存》等,承他们的家人看得起,刻印时都送了一部给我,请我修改。我读了她们的诗,真是从心里佩服。她们道的都是人世真情,绝不做作,这才是真正的诗。你今后若有所作,都可以寄来给我看看,我替你修改。有了二三百首后,老父我给你刻个集子,刷印几百本分送亲友,让人家都知道壬秋老人也有个才女。”
王闿运说到这里,自己笑了起来,大厅里的客人都开心地笑了起来,心里都在说:到底是个大学问家,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