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尾一仗,毁了两个清流名臣的半世英名
,是新淮军,军纪差,力量弱,潘本人遵循其老主子李鸿章的旨意,重在和而不在战。桑、王都认为潘不能担负越南战场上的主帅重担。<kbd>http://www.99lib.net</kbd>
张之洞凝神听着这来自前方的实实在在的消息,心里琢磨着,潘鼎新任不了主帅,谁又来做头领呢?
桑治平、王之春兴奋地告诉张之洞,他们这次在宣光山林里遇到了一个奇人唐景崧。
唐景崧这个人,张之洞数月前已风闻其名。他原本是吏部的主事。越南出事后,他主动请缨入越,要为朝廷招抚黑旗军。唐景崧的这个行动,对于京师官场而言乃是一个惊人之举。随着太平军、捻军之乱的次第平息,十余年来,京师又恢复过去的文恬武嬉歌舞升平的时代。京中各部曹的官员习惯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巴望的是公务少,拿钱多,迁升快。漕运早已恢复,海运也已畅通,南方的稻米瓜果丝绸茶叶源源不断地运进京城。人在北京,可以坐享各地的美昧。大部分京官不愿外放,倘若硬要外放,最好是两司巡抚,若放的是道府一级,则非江浙苏杭不可,若分到云南、陕甘,即便是连升两三级,也都视为畏途,千方百计找门子拉关系,以求改调或干脆免去。大家都如此习以为常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个唐景崧,居然要离开京师安乐窝,到万里绝域去招抚啸聚山林的刘永福。不要说越南乃蛮荒小国,眼下又正处在兵凶战危之时,单说招抚刘永福便风险极大,倘若事机不成,岂不贻笑天下?京师中那些老成稳重、聪明圆熟的大小官僚对唐景崧此举大不以为然。但也有人深为赞赏,认为这才是英雄豪杰的作为,正所谓“万里觅封侯”。不历艰险,不行万里,如何成得了大功业?李鸿章、曾国荃等人赞赏,张之洞也赞赏。他笑着对桑、王说:“唐景崧是今天的张骞、班超!”
桑治平告诉张之洞,唐景崧为刘永福筹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乘越南内忧外患之际,揭竿起义,取代陵福而做越南王。下策为据守宣光一带,坐待法人得势而被驱逐。中策是与潘、王、杨等人合作打败法人而保持在越南的地位。
张之洞说:“刘永福接受了哪一策?”
王之春说:“中策。”
张之洞点点头后又问:“你们见到了刘永福吗?”
“见到了,并与他相处了三四天。”王之春说。
关于刘永福,张之洞只知道他早年参加过天地会,与朝廷对抗过,失败后率部逃到越南,因为打赢过法国人,早两年被越南封为宣光副提督,其他方面所知甚少。
“刘永福这个人怎么样,可用不可用?”
桑治平说:“这个人虽识不了几个字,但头脑明白,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手下的黑旗军也还可以打仗。在他所接受的唐景崧的中策基础上,我们劝他打败法国人,借立功之机回国,结束异国他乡的流浪岁月。他同意了,但提出三个要求。”
张之洞忙问:“他有些什么要求?”
桑治平说:“第一,他希望回国后,能给一个相应的官职,他的部属能至少保留一半人。”
张之洞说:“立功受赏这是正理。保留一半旧部,也可商量。此事将来由我奏请朝廷。”
“刘永福认为潘、王、杨部均不可指望,故他希望能让唐景崧回广西招募一支二千人的子弟兵,由朝廷发饷。”
“这个也好办!”张之洞爽快地答应了。
“第三,刘永福希望能由冯子材来指挥在越南的中国军队,请总督敦劝冯子材出山入越。”
张之洞颇为吃惊地说:“刘永福信得过冯子材!”
王之春说:“刘永福讲,若由潘鼎新做主帅,必不能服众,若冯子材出山,打败法国人或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