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回 岐周建都纳臣分封
再展抱负,一雪亡国之耻。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同仇敌骇,姜尚的豪言壮语,行大善的哲理,让姬佩服无比,姬任命姜尚为国相,军师。其实姜尚在淮颖国只是做过几天的公社基层大夫,官衔极底,基层干部,好在无人知道他的底细,他就装起大贤来了。他自己说是钓名沽誉,这是真话,说真话的人不是大贤难道是小人?好在英雄不问出处。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姜尚当街解牛,做起商人来,也是为了糊弄生活。从淮颖到朝歌,从朝歌到崇地,流离他乡,在朝歌卖牛,与大盐商胶鬲相识,学了点本事,之后,年事已高,总想找个安身立命之处,今日遇到姬,总算如愿以偿,抱了棵大树,傍了大款大官,还不使出浑身本事,抓住这棵救命稻草不放,不放,就得联姻。好在姜尚是个商人,小妾较多,虽是六十岁的人了,还有个待嫁之小女,姜尚开始谋划此事。
姜尚自从入赘到了东夷做了倒插门女婿之后,大老婆太凶,大气不敢喘,后来因为无能,被大老婆赶出家门,回到淮夷故地,再后来,离乡背井,做起屠夫的行当,了一点小财,卖了个小官做做,要到五十岁又纳了个小妾,生了个小女。姜尚的个人背景不光彩,也就不去深究他了。
半年之后,周国新都丰邑主体工程完工,附属工程慢慢扩建,姬决定立即迁都。
为何如此急于迁都?
因为太上王姬昌身体快不行了,迁都一月完成,急事急办。
为表太上王的丰功伟绩,丰邑作为西伯候的方伯之都,西方诸侯的行政中心,大打西伯旗号,这是姜尚为相的第一建议。原因很简单,因为西伯是当朝天子帝辛所赐,具有征伐权,姬没有受封,也没有世袭权,姬昌尚在,不要紧。天子没有加封姬为西伯侯,以后根据情形,姬与大商反目,天子也未必加封,所以一切都以姬昌西伯候为标杆旗帜,打着姬昌的旗号,天下人就没有话说。
打西伯旗,这一招太上王姬昌很欣赏,表示赞成。不过,姬昌还是觉得姜尚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质性本领,认为封为国相兼军师,官有点大了,后面如有大贤来投就没有位置了。
好在姬喜欢姜尚这老头,谈得来,不管父王如何说姜尚言过其实,都还是喜欢欣赏姜尚的,因为他自己年轻,缺少老辣,狠毒,姜尚与姬的个性是互补。至于太上王说姜尚都是表面的东西,舞台上演戏,仅仅能演老生,活不了几年光景,这会导致决策没有延续性,政策刚开始实施,人没了,这叫如何是好,换一个人,执政思路又变了。姬昌在年龄上对姜尚有点不满意,一国之相吗,要慎重。老辣狠是姜尚的优势,为政基本要数,这一点姬昌不担心。姬昌心底下还担心一个事情,就是姜尚以前没有从过政,没有从政经历,再加上是商人,商人就是唯利是图,在利益面前是否经得起考验,也是个让人担心的问题。
姜尚第二个建议,太上王也表示满意,就是让姬旦为周国建立礼制,命名为《周礼》,中国人大多崇尚先贤,尤其是三皇五帝的圣贤之君尧、舜、禹的禅让制度,以九德而治天下,以仁行天下,是人们乐道的话题和榜样,把太上王塑造成人们心中完美的禅让,有仁德之人,行大善之人,并建立一套以太上王姬昌为原型的周礼制度,影响当今社会,影响后人,教育后人。
姬旦立即去办,以西伯候姬昌为范本,为周国订下最初的《周礼》,就在迁都丰邑之时。
姜尚第三建议,把西伯候姬昌的八卦演绎的六十四卦,进一步细化,第一为天文易学,第二为君道治国,第三为兵法战略,这三个部分也有姬旦整理加工,形成三大体系,为后人对天文,易学,治国,兵策的研究和展留下史料。扩大目前的影响力,把西伯候打造成当世圣人,当世最具影响力的君王,最具仁德的圣君。
我们看一下姬旦整理八卦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