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平定关内白崇禧挂帅征滦东 徘徊平津小诸葛定计夺幽燕
禧又咳了咳,接着说道:“总司令,连京、津一带的环境我都难以适应,何能出关?冯、阎想去,就让他们去吧!”
其实蒋介石最怕冯、阎出关,一是冯、阎所部皆北方人,适应关外环境,如让其出关,则白山黑水之间,沃野千里,必系他二人之天下,到时岂不又冒出两个“张作霖”来?再者,蒋介石吃过日本人制造的“济南惨案”的大亏,深怕冯、阎、白出关引起外交问题,日本人上门找他的麻烦,因此,他是主张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今见白崇禧无意去东北,这才略为放下些心,便问道:“依健生兄之意,东北问题怎么解决好?乞望赐教。”
那白崇禧虽与蒋介石矛盾百出,但却又是个重感情的人,蒋介石这句话,一时引发了他当蒋的参谋长的那一段旧情,且东北问题又和白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便说道:“全国统一大势已定,张作霖已死,张学良内外交困断不敢作负隅顽抗之想,这就为中央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东北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军不必出关的根据之一。”
白崇禧见蒋介石郑重地点了点头,又说道:“张作霖之死,据说系日本关东军所为,可见日本侵略东北的计划已如箭在弦上,我军如出关,日军若加阻挠,则后果将远远超出济南惨案之范围,故尔我军出关更应特别慎重。”
蒋介石又郑重地点了点头,白崇禧又道:“直鲁军张宗昌、褚玉璞部数万人目下驻扎滦河以东的唐山、昌黎一带,闻说张已与日本人有勾结,日本人支持张部出关,有说日本人要张部攻到秦皇岛,便可出兵接应其出关。为此,若要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便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首先解决张宗昌部。”
“很好!很好!”蒋介石激动地抓着白崇禧的手,当即果断地说道:“我决定由你代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权,统一指挥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各部,歼灭滦东一带的张宗昌直鲁联军,为中央和平解决东北问题打开一个局面。”
白崇禧见蒋介石不仅完全采纳他的建议,而且决定授予他全军最高指挥权,也激动地站起来,向蒋立正敬礼——欣然受命。这一对充满敌对情绪的派系首领,在不到一小时的谈话后,又携手合作了——民国史上有许许多多这种时而为敌,时而为友,又时而为敌的怪现象,除了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外,恐怕也还得有一种大丈夫的胸怀和韬略,否则刚刚还打得鼻青脸肿的双方,倏忽间怎的又能握手言欢呢?
白崇禧受命挂帅之后,即令李品仙、魏益三、刘春荣等部集中备战,但却并不急于向滦东进军,而是派何千里为代表到沈阳去见张学良,请张派奉军与白军南北夹击张宗昌部,以便将直鲁军包围歼灭。张学良当即派总参谋长杨宇霆为代表,与白崇禧商谈。白、杨双方均带卫队,乘车在一小站见面。关外与广西一北一南相隔万水千山,本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不过在民国年间却出现过两对颇为相似的人物,这便是时人称之为南北两少帅的张学良和陆裕光及南北小诸葛的白崇禧和杨宇霆。那陆裕光乃老桂系首领陆荣廷之子,自从陆被李、黄、白逐出广西之后,目下流寓苏州作寓公,那“南少帅”由于失去父荫,早已没有当年的少帅气派,不得已投入了直鲁军张宗昌部下,任第七十四师师长之职,已不为人所知。如今,显赫的便只有北少帅张学良和南北两诸葛了。现在,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小诸葛代表不同派系的利益,在此时相见,更是不同寻常。那北诸葛杨宇霆乃辽宁法库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从长相到动作、语言,无一不显得非常精明干练,才气横溢。白崇禧一见谈判的对手气概不凡,心中暗道,和这样的人较量才有意思!他迎上前去,主动和杨宇霆握手寒暄,然后诙谐地笑道:“邻葛兄,人称你我为小诸葛,未知这小诸葛中还能再分大小否?”
杨宇霆却一本正经地答道:“当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