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信解品第四
。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世尊!我们现在乐以一个譬喻,以表明此义。「譬若有人」,二乘人自喻。幼稚者,喻善根微弱者,因不能承受大乘法而舍父远去。「父」,譬喻如来之应身。在二万亿佛出兴这麽悠久的时期,释迦牟尼佛乃教化众生成无上道,对一切众生有如慈父。但是当佛陀的应身入于涅盘後,众生即退大心,故名为舍父。无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
「久住他国」:即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五欲——财、色、名、食、睡。此意谓众生深染尘劳五欲,不知反迷归觉。天道为十。人道为二十。五十年则喻作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不另立一道,因为在五道中,皆有阿修罗。三界众生背觉合尘,不知寻求解脱之法门。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既长大者,譬喻大乘种子犹存,但因舍大法而习小乘,退大乘既久,福德渐渐消失,故谓之贫苦。「加复穷困」:即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三界众生,具受八苦,不得出离,故言「穷」。八苦围绕,犹如火烧,故「困」也。
「驰骋四方」:即偏于身受心法。「以求衣食」:不偏左右,于中求正道食及求正道衣。「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即非本意,不期而会谓之「遇」。外道厌苦求道,修诸苦行,虽为不当,亦得为可以教化之因缘。一如佛初成道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化,亦即此意。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喻佛以大乘法教化众生,但众生舍之而远逃他国。佛求「子」不会,故云求子不得。但不能为一子而废家业,换言之,佛不以一处无「子」而就不教化其他众生,故云中止一城。「中」,即于实报土与方便土之间。佛当初「土」于有余涅盘化城,即止于权理,不再速说法要,而欲入涅盘。但因「其家大富」,法财无量(措三藏十二部等法宝),欲後人继承如来家业,故不入灭。此权理便是实相,故名「其家」。具足万德,故为大富。
金银等七宝,与「如意宝珠」大同小异,只要得一则已如同得到众宝。此表小乘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十二因缘及大乘六度万行等法宝。
「其诸仓库」:盛米之处为仓,收藏宝物之处是库,此解为无量法宝之所在。「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譬喻佛之善巧方便法。
「象」,譬喻一心三观,圆教大乘法。此三观一时同在,非离一而有——空即假,假即空,亦空亦假亦中。此乃菩萨所修之圆教法门,是顿悟而非渐修。
「马」,代表次第修行渐入大乘的三观——(一)观空。(二)观假。(三)观中。此为遵别教大乘。
「牛」,譬喻即空、析空二观,是运通教等大乘法。
「羊」,譬喻析法自行观,由声闻乘修可入大乘。在有佛出世时,缘觉与声闻成一体,故于此未提缘觉。「无数」,即无数量之小乘众生。
「出入息利」:「出」是指心生万法,「入」即万法归心。「息利」,教化众生得大乘法而自身得利益。一如银行之利息,若多一个众生得度,即多获一分利。由此「乃遍他国」,遍布三界。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表大、小乘果位者甚众多。意谓诸菩萨入三界,以求法利,教化众生。或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或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或为契机而应化为声闻,谓之应化二身。譬如商贾将实法遍入三界,教化利益众生,事毕而归法身,即入灭,故云亦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