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通教、别教、圆教);佛责备藏教人独善其身,通教人未听从佛之训诲;同时赞叹别教人、圆教人所行合乎佛的意旨,能回小向大,于般若时再作整顿淘汰。法华经中言明以前,以其根不及,故说权巧之法,现在法华会上所说之法,才是大乘实法。此三乘诸子向佛索取,他先前所许诺之车——羊车、鹿车、牛车,现在应该赐与我们。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以「诸子」譬喻一切众生,佛视一切众生皆平等如一,俱无差别,非三乘法所能及。然三乘法虽是权法,但是其性相同,仍不失为微妙之法。众生在往昔习气各别,如修四谛法(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都是以前所修习之法。又有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此外又有修慈悲喜舍,色法、心法、逆法、顺法、依报法、正报法、实法、理法、因果等法、自法、他法。还有明白法和糊涂法,明则觉,不明则迷。又有修福慧之法,常以利人为本。不但帮助他人,更要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作弟子者应护持师父所说之法,拥护道场就可修福立德。深入经典,恭敬礼拜经典,依经中之道切实修行,若只是知而不行,明知故犯,即未得经典之启发。天台宗智者大师是读法华经而开悟,他闻楞严经而起恭敬心,向西方礼拜十八年,仍未得阅此经。中国很多大德也是向经典中每字礼拜,如礼拜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故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修道人要常自我约束,去一切习气毛病,所谓「过则勿惮改」。我对每个弟子,都是平等看待,希望你们每人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西方开拓佛教。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们明白佛法的真义,就要切实的修行。这些声闻都各有其修行之法门,但一切皆是权教而非实教。如今所开示者,乃真实之法。因昔日所习之法不同,故经中言「各」。虽各习之法不同,现在佛皆与之摩诃衍(大乘)之法,摄受一切法,一切众生皆能入,故言「大车」。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其车高广」:喻佛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知见深远而无边际,无法衡量。法界三谛(空谛、假谛、中谛)包括一切法。故曰如来知见具足一切佛法。
「众宝庄校」:言以六度万行庄严法身,我们要躬行实践这六度万行,才可庄严法身。
这譬喻品是法华经中最精要之一部份,实在难以明白。但若要深入法华经之义理,必先详尽研究这一品,能了解其妙旨,则能契合此经,其他部份亦不难明白了。
「周匝栏楯」:譬喻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身口意三业清净,持戒定慧三学圆明。陀罗尼能持万善,遮盖众恶,使之消灭于无形中。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四面悬铃」:譬喻四无碍辩,就是辞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1、辞无碍辩:言辞动听,使众生从言辞方面生信心。如古人陶潜(陶渊明)本欲隐居,由于写了归去来辞,流传到现在亦为後世人所颂。2、法无碍辩:以一法发挥成万法,以万法而归一法。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故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无定法。3、义无碍辩:宣扬世出世法之义理,圆融无碍,事理无阻。4、乐说无碍辩:说法者乐于说法,说法时口若悬河,能演畅无穷无尽之道理。
「又于其上,张设幰盖」:即以绸缎所造之幰盖,盖在车上。譬喻佛有慈、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