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 宝一
上,还没睡熟,忽然听见屋内西边的角落有微弱的声音,细小又象离得很远,就好象撞击金石乐器所产生的韵律,像这样很长时间不断。一会儿又有人唱歌,歌声极其清远、清脆,又长时间不停。李员暗暗记下了所唱的歌词。歌中唱道:“颜色和秋兰青青的叶子不同,声音敢与石磬比鸣。七月初七这天,我要向你显示出原形。”歌唱完,音乐也停止了。李员又惊又感到奇怪。到了早晨,命仆人彻底查找声音的踪迹,可是找不到。这天晚上,李员自己单独在屋中,又听见了那声音,歌声凄凉幽远且时间很长,歌词也同前次一样。歌词唱完,李员心里知道这是怪异,默默地惊奇,象这样一连几个晚上,都听到了同样的声音。以后到了秋天,开始的前六天,夜晚雨很大,使李员家厅堂北墙倒塌。第二天,墙北面又听见了那声音。李员吃惊地观看,在北墙下得到了件乐器是缶,仅一尺多,用黄金制成,形状奇特古怪,与一般的金缶很不同。藓苔遮住了它的光亮,上面隐约有文字,但看不清楚,大概是千百年前的乐器。用手敲打它,它的音韵特别悠长。李员立即令人洗去它上面的泥土和藓苔,上面的字才可以阅读。字全都用小篆书写,原来是崔子玉的座右铭。李员得到了这件宝物感到很惊异,但始终不知它是哪个朝代制造的。
虞乡道士
虞乡有山观,甚幽寂,有涤阳道士居焉。大和中,道士尝一夕独登坛望。见庭忽有异光,自井泉中发,俄有一物,状若兔,其色若精金,随光而出,环绕醮坛。久之,复入于井。自是每夕辄见。道士异其事,不敢告于人。后因淘井,得一金兔,甚小,奇光烂然,即置于巾箱中。时御史李戎职于蒲津,与道士友善,道士因以遗之。其后戎自奉先县令为忻州刺史,其金兔忽亡去,后月余而戎卒。
虞乡有座山观,非常幽静清寂,有个涤阳道士住在这里。大和年间,道士曾在一天晚上独自登上祭坛瞭望,见庭院中忽然有奇异的光,从水井中发出。倾刻有一物,形状象兔,它的颜色象精粹的黄金,随光而出,环绕祭坛,很长时间,又进入井中。自这之后每天晚上就出现。道士觉得这件事奇怪,不敢告诉别人。以后由于淘井,得到一个金兔,很小,光亮奇特灿烂,道士立即将金兔放到巾箱中。当时御史李戎在蒲津任职,与道士友好,道士就把金兔送给了他。这以后李戎从奉先县令升为忻州刺史,那个金兔忽然失去,以后一个多月李戎死。
赵怀正
汴州百姓赵怀正,住光德坊。大和三年,妻贺,常以女工致镪。(“镪”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一日,有人携石枕求售,贺一环获焉。赵夜枕之,觉枕中如风雨声,因令妻及子各枕一夕,则无所觉。赵枕辄复旧,或喧悸不得眠。其子请碎视之,赵言:“脱碎之无所见,是弃一百之利也,待我死后,尔必破之。”经岁余,赵病死。妻令毁视之,中有金银各一铤,如模铸者。所函挺处,其模似预曾勘入,无丝发隙,不知从何而入也。梃各长三寸余,阔如巨指。遂货之,办其殓及偿债,不余一钱。贺今住洛惠节坊,段成式家人雇其纫针,亲见其说。(出《酉阳杂俎》)
汴州百姓赵怀正,住在光德坊。那是大和三年的事。赵怀正的妻子贺氏,经常做些针线活挣些钱。一天,有个人带着一石枕来卖,贺氏用一只玉环换下了石枕。赵怀正夜晚枕着石枕睡觉时,感觉到枕中好象有风雨声。于是让妻子和儿子各枕一晚,他们都没什么感觉,赵怀正枕着又有原来声音,有时喧闹声让他心跳而睡不着觉。他儿子请求他把石枕砸碎看里面有什么,赵怀正说:“如果砸碎它也不见里面有什么,这样就白白丢弃了一百钱的利啊。等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它砸碎。”过了一年多,赵怀正得病而死。他妻子让儿子砸毁石枕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石枕砸碎后,里面有金银各一锭,就象按模型浇注成的。好象是事先量好了再铸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