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二十 泰族训
是根本,而那些促使人们走向衰败的则是枝末。本和末是建成一体的,对两者都珍惜是人之天性。将本放在首要地位,把枝末放在次要位置的人可算是君子;而用枝末的东西损害根本的东西的人称之为小人。君子和小人在其天性上没什么差别,不同的只是一个先本后末,一个则是以末害本。草木常常以粗大的为根本,细小的为枝末;禽兽又常常以大的为头、小的为尾。草木如果枝末比根本粗大,就会折断;禽兽如果尾大于腰,这尾巴就摇摆不动。所以动物从口中进食就会全身肥壮;草木灌溉它们的根部,就会枝繁叶茂。天地自然化育万物是有本有末,养育它们又是有先有后,人对于社会的治理难道就能够没有头绪?所以仁义是治国安民的根本,现在如果人们不懂得致力于根本,却致力于枝末的话,那就等于是放弃对树根的浇灌而去浇灌枝叶,做的是一件蠢事。

    再说法度的产生是用来辅助仁义的,现在如果我们看重法度而轻视仁义,那就好像看重鞋子帽子而忘记头足,做的也是一件蠢事。所以仁义是治国安民的厚实基础,想不加厚基础就扩建房屋,这房屋是要毁坏的;想不加宽基础就增高房屋,这房屋是要倾倒的。秦始皇赵政不增强德政却在一些枝末事上积累加码,所以被推翻;智伯不施行仁义却致力于拓展地盘,所以也被消灭。《国语》上说:不加强它的栋梁,就承受不住重压。没有比国家更重的了,也没有比德更大的栋梁。一国君主和他的臣民的关系,就像城墙和墙基的关系,又像树木和根基的关系,根扎得深这树木就牢固,墙基砌得好这城墙就坚实。

    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是普天下适用的法则,是治国的准绳。现在看来,商鞅的《启塞》,申不害的三符,韩非子的《孤愤》,张仪、苏秦的纵横说,都是一些随手捡取的权宜之术,适用于一时,不是治国统治的根本方针、不反映社会世事的一般规律,也无法被人广博采纳和广泛流传的。楚国令尹子囊以败逃保全了楚国,但是败逃不能成为保全国家的一般规律;弦高以欺诈保全了郑国,但欺诈不能成为保卫国家的常用手法。现在那《雅》《颂》等诗歌,其诗的辞言都是人在真纯情感基础上抒发写成的,所以君臣学习它们便能和睦相处,父子学习它们便能亲密相处。所以那《韶》《夏》等古乐,其乐声浸泽金石、滋润草木。现在如果取用怨思之声,用管弦乐器弹奏出来,听的人就会不是淫乱就是悲凄。这样淫乱就打乱了男女界限、悲凄就感染了悲思气氛,这哪里好称得上是音乐呢!赵王迁被俘虏后流放到房陵深山中,因思念故乡而创作了《山木》这首诗歌,听了这诗歌的人无不落泪流涕。荆轲西去秦国行刺秦始皇,高渐离、宋意为他击筑,在易水之滨慷慨悲歌,听的人无不两眼圆睁、怒发冲冠。如果因此就将这类诗歌作为乐歌在宗庙里演唱,这哪里算是古代说的雅乐呢!所以皮弁冠冕和大车,可以使用而不宜过分喜爱;大羹的味道,可以食用但不宜过分嗜好;红色丝弦穿底的琴瑟弹奏出的乐曲,一唱而三叹,可以听而不宜沉浸在欢快之中。所以无声的乐音是用来修正悦耳的乐曲的;无味的清水是用来调和味重的食品的;淫荡的音乐虽然听起来悦耳清新,美味的食品虽然吃起来爽口舒服,但这些都不值得珍贵。所以不以道德为本的事,是不能拿来做榜样仪表的;不符合先王之道的言论,是不能拿来作真理的;和《雅》《颂》不协调的音乐,是不能当作正乐的。所以商鞅、申不害、韩非子、张仪、苏秦五位先生的言论,只是一些便于巧辩而随手拾取的、适宜一时的权宜之术,算不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义。

    圣明的君主在实施政治教化时,必定审察事情的来龙去脉。在颁布法令确立规范时,也必定弄清事物的本末关系,不只是依据一事防备一物就算了。看到事物的开始就考虑到它的成功,观察到事物的源头就掌握它的流变,所以能够广泛实施而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目录 > 卷二十 泰族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