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往外追逐,「往外追逐」或是「往外驰逐」。(这)是怎么说呢?因为咱们家没有啊!所以就要去外面找,对吗!咱们家里若是有就不用出去外面找了,对吗!但是咱们家里统统都有了,怎么还须去外面找?所以,就不必到外面「四处奔走」。这样你知道吗8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功德啊!所以只要自见自心自性,就自然一切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夜,这个自性全都不动不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就是虽然它本身不动,这就是说「真如随缘」,「能生万法」就是说「随缘而生万法」,虽然它本身没动摇,但是若有那个因缘,它会生出「一切法」出来,善法跟恶法都可以生,若是有善缘它就生出善法,若是有恶缘它就生出恶法,若跟善知识在一起,它就生善法,若跟恶知识在一起,它就生恶法,所以,这自性可以生出一切万法。继续看下去。
经文:〖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看到这儿。这五祖大师知道说,我已悟到本性了,就跟慧能说「若是不识本心」没有识得本心呀8学法无益」,这是究竟来说,因为你若是没识得自己的本心,你所学的只是表面上的,只是跟佛法结个缘,那不是究竟的啦!所以只是表面上在学,其实都没学。譬如说我早上跟你们说,念佛来说念到心里面,再从心里面念出来,这两种境界对不?但是,一般在讲的念佛是说「嘴念,耳朵听到」这样,这样就好了,对吗!都是这么讲啊,但那是不究竟的,但是,不究竟也没办法呀!因为你若没看到自心的人,没见到自心的人,你说要「用心」,那就是一种「用心念佛」了,也办不到,所以只好跟你说「嘴念,耳朵听到」。但「嘴念,耳朵听到」这就是韩愈在「师说」里面讲说,这只是「口耳之学,口耳之间才六寸耳」,所以叫「口耳之学」,这「嘴」跟「耳」中间才六寸而已。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说「很肤浅」,这是比喻,韩愈在比喻「记诵之学」,他说你若只是背诵,他是背孔子讲的经,只是背四书、五经,都没了解它的意思,也都没照着做,那就象「嘴念,耳朵听见」,在嘴跟耳朵中间,就没有到四肢百孩没有到心嘛,对吗8口说,不应心」嘛!变成「口耳之学」,就是「嘴跟耳朵的学问」而已,这样嘴跟耳朵中间多长呢?才六寸而已,这样很浅哪!我们学佛的人,若变成这样,那就很可怜了。但是一千多年以来,大部分念佛的人都是这样念啊8口耳之学」很可怜。因为嘴没有应心啊!所以「口念阿弥陀,心无阿弥陀」对吗!好好去想,这很严重噢,这是天下第一大事噢。你若「嘴念阿弥陀,心要有阿弥陀」,但是这又很深,这又很困难,你要心有一个阿弥陀,这不简单呢!这已经要修很多很多的善根下去,这要怎么修?以后再跟你们讲。没稍一下吊口味,这是法宝哩,这真的很「宝」呢!这比菜脯更「補」,也比当归補。所以你念佛就要「心里也念阿弥陀佛」。同样的,你若念地藏王菩萨,心里也要有地藏王菩萨。所以不仅是「嘴念,耳朵听到」,甚至一般人不是说嘴念、耳朵听到,「嘴念,耳朵也没听到」,你注意,是不是这样啊?念了半天也不知道在念什么,念到那儿也不知,就好象一部念佛机一样,这张嘴就象「念佛机」上直念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死不死这样子,那不可以,念佛不可以这样,念佛变作这样,两个嘴唇皮、两件嘴唇皮开一下、合一下,也不知在念什么,自己也不知,也没听到,你不要说别人没听到,他自己也没听到,白费功夫在念,对吗!所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念的都不能增加智慧,仅有一项,你若没用心在念,是仅用嘴在念的,或是说用嘴念,仅用耳朵听到,这样中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