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佛性之人、见了真如本性的人「言下须见」,就是说你所讲出的话,就应该会出现你所修的境界,其实我们的佛法真是利害,为什么利害?你所说出来的,就足一代表你修行的境界,那真奇怪。你若修儒家或是修道家、或是修基督教,不管你修什么教,都不知道,默黝黝,纵使你说得口沬横飞,也不知道你真的修得怎么样。但是佛法,你所讲出来的,就代表你的境界,那若名眼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哪里,一点都瞞不过,你若讲讲讲讲啊!就讲骗人的啊!就写两个字在这儿(额头),若讲讲讲说「有修」,啊!就在这儿(额头)(笑)。
你们,就说一般初学者,现阶段所观的大概都是妄心,但是可以观到妄心已经或是觉知妄心已经很不错了,那所谓「觉知妄心」就是「妄时知妄」,要这样,我们用白话说,就是说有自知之明,这就不简单噢!你自心和妄的时候要知道有妄,而且要知道妄在何处,就是说这个妄法是什么样的妄法,要知道,但是我们一般都不知道,一般真的都不知道,这糊里糊涂啊!譬如说最常见的就是两个夫妻相骂的时候,他说「你怎么会这样讲」,一个气得要死,譬如说先生向老婆讲些话(后),老婆跟先生「你怎么会这么讲」,先生说,没有,我哪有那个意思,我没有那个意思,(老婆)又向老公说「明明你就这么讲,我才会生气呀」!但是这个妻子生气是事实嘛,对不对?而先生使这个妻子生气也是事实嘛,对不对?但是先生自己没有觉得啊,所以我们一般人都是这样,常常这样,讲一句话给人气得半死,自己也不知道,有时候对他讲的时候,他也气得半死,说「我就没这个意思肮!所以「恼人的时候不知恼人」,对吗!所以那个心要很微细,要所谓「法华经」里面「善分别一切法」,你这一句话讲出去的时候,对方会怎么想你就要知道。但是我们现在不是,咱们一般人都是讲出去的话啊,我若想到那儿就说到那儿,就进出去啦!先进出去,他若生气的时候再说,要吵就来吵吧!谁怕谁,对吗?所以你讲这话出去的时候,人家的感觉会怎样,这都要考虑到,这变成有三种人,一种人是「先知先觉」;一种人是后知后觉;另一种人是不知不觉。先知先觉的人是说,平一句说还没有讲出去的时候,就全部考虑好了,平个考虑不是说想半天哩!就这样「霹雳」一刹那就知道,「这句话讲出去有什么效果」,先知先觉,呃!所以都不会讲错话,所以如来的「十八不共法」里有一个「言无失」、「语业无失」、「一切语业无失」,一定没有失误就对,这是先知先觉的人;那「后知后觉的人」是怎么样的呢?他若是有时候有失误,讲出来的话去恼到人,被他恼到的人就会说「你怎么这样讲呢」!他会说「耶,我怎会这样说,啊!失礼、失礼」,对吗?这就是「后知后觉」,跟他说一下他就知道,他就承认。「不知不觉」的人就是说,「你怎么这样讲」,他就会说「没有啊,我不是这么讲的9或者「我虽然这么讲,但我不是这个意思肮!你若这么讲,就是这个意思,怎会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现在用佛法,去观察这个世间人,很有趣。
所以你要先善分别一切法,然后你在观的时候,就是先观自己的心。这个「观心」哪!你就要了解「唯识学」,我们人有「八识」对吗?这八识大概就是这样,「前六识」大概都在表面上的,那开始观到的,大概都是前六识的作为,然后渐渐深入的时候,再观到第七识。第七识是什么?是我执、我执的中心,所以就会看到自己执着的所在,若看到自己执着的所在,就较不会执着了。但是一般人比较没办法作到这一点,为什么?因为他不觉得自己在执着啊!顺便提到,佛说的一切法最重要的就是破执着,这是在讲这一部经我才讲的,这也可算是如来的秘密啊!今天「俗卖」(大减价)给你们,若有本钱的人「卖回去」,这很好用,都是为了破执着,这执着里面有很多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