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样就不好,所以福田不要用求的,用什么呀?用修的。你在修的当下,你不作有福田想,这样才是,而且不以得到这些福为荣为乐,这样听得懂吗?得到这些福,也不要说「我好高兴」,因为我有很多福,我的庙这么大间,我的寺这么大,我的弟子多少多少,这样,所以很高兴,甚至以此骄人,骄傲啦!这样子就不对呀!这样子就变成邪道去了,就不是佛道了,所以如果终日只求福田,在世间里面苦苦追求,「栖栖皇皇地追求」,那样就于道相违,我们世间人,我刚讲妄求嘛!虚妄追求,那每个人都「皇皇如丧家之犬」,就象章回里面所讲的,只是求那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这种的不是说五祖大师在教训他的弟子这样,古早就有这种出家人,现在更加流行,不但流行,又给他合理化,说这样在行菩萨道,在世间里面贪着,他说是在行菩萨道,你要会分别。出家人这样,在家人更加普遍,更加的所谓「理直气壮」呀!对嘛!所谓在家菩萨嘛。「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若是「自性若迷」,这个是倒装句,「若迷自性」这样也可以,你如果迷了你自己的自性,「迷」字是迷失的意思,你迷失掉你自己的自性,若如此,这世间的有漏之福,要怎么能救得到你呢!救不到。「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我给你们讲,我现在讲这部经,我在作冒险,你们知道吗?什么冒险呢!我都直接讲,都没有顾忌,这样就是这样,所以都讲实话啦!这是个大冒险,希望有缘就来结一个法缘。「汝等各去」你们大家都离开,「自看智慧」这个「看」是观看,怎么观看?用自己的智慧眼来观看,观看自心的智慧、自心的菩提之性,然后「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你从这个「本心」、真如本心里面的这个般若菩提的这个性,依照这个去作一首偈子来给我看,也就是自呈境界,看你修得怎样。「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你若是说已经悟到这个大意,「大意」是佛法大意,「佛法大意」这个「大意」不是简单的意思,是说重要的所在,最重要的所在你若悟到,这样我就把「衣法」、「衣」和「法」传给你,所谓「衣钵传人」哪!怎么说衣钵传人知道吗?「衣」就是穿衣,对吗?但是这个「衣」不是,是「袈裟」,「钵」就是吃饭的钵。怎么传法的时候传给「衣」和「钵」呢?「衣」就是穿衣,对吗?「钵」就是吃饭,那就是说引穿衣和吃饭这两件事,这两件事是世间人一定要做的,所以出家人也是要做的,出家人也要穿衣和吃饭,这代表什么?这代表「生活方式」,所以「衣钵」就代表生活方式,但是也代表「法」,怎么讲呢?因为「衣法」,这个衣的法,「衣」就是袈裟啦,袈裟法这个在戒律里面、出家戒里面很多,都是在规定衣要怎么做、怎么穿、怎么受供养种种,怎么割截等等。所以它那「衣」就是代表戒律,「钵」吃饭,这个也是戒律里面的,但是因为出家人一般就是说过中不食,对吗!然后过中不食里面等于说包括修行、禅定,所以「戒定」都包括在里面,那所以付给你衣钵代表说「佛怎么吃饭我就怎样吃饭,佛怎样穿衣服我就怎样穿衣服,佛怎么样生活我就怎么样生活」,那「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吃佛的饭,穿佛的衣服」就如佛一般,所以学佛意义是这个意思,那你若把佛的衣钵传给你,你就好象佛一样、如佛一般。所以那个衣这里讲「衣法」,「法」就是以心传心那个「法」,就是见性之法,若传给你以后,你就作第六代祖师。「火急速去,不得迟滞」你们大家都快去,不可以迟慢。「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什么叫「思量」啊8思量」就是用第六意识,我们有八识,对吗?会思量的作用就是第六意思,前五识是五根嘛,五根吸五尘变成五识,眼、耳、鼻、舌、身对吗?那第六识就是意识,那第六意识它的作用就是分别,所以第六意识又代表等于是妄想的意思,妄想、分别,所以你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