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
用方便引导他,然后让他忽然开悟,看起来象「忽然」开悟,其实不是,那是因缘成熟,所以开悟。他在开悟之前,不知道走了多少辛苦的路,那没有写到,好象我去高野山,不知受多少辛苦,你们不知道,你们只知道我去高野山去学法而已,学一些法回来,师父会那个法,但是你们不知道,我去那边有多么辛苦,如果我都不说,我也很神气的,说去那边是很好啊,其实是叫做辛苦受尽,对不对。一切的修行人都一样,都是这么样啊,你要记得喔8从苦中来」,从苦中来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你不要求很舒服,你若求舒服,没有一个「道」是从舒服里面来的,除了阿修罗道或是地狱道以外,大概都不是从舒舒服服中间来,所以舒服不会生「道」。所以一切的英雄,以世间法来说,都是苦英雄,那一切的修行人有所成就或有点成绩的都是苦中来,都是苦修而来,这介个苦修是有方法的,不是说你光是吃了苦就可以了、就是苦修,还要有方法,要不然你变成外道、乱修,也叫苦修,你说好!从现在开始我三餐都不吃,这样叫做外道。你说:好!从现在开始跟水果法师一样,我只吃香蕉。你要知道,水果法师也不是故意的,你知道吗?他是在因缘之下,没有东西吃,他才吃那个东西的。你不需要这样,你即使这样做也不会开悟,并且你也不会得定,这样知道吗?所以你要学要学对,修行的困难就在这里,要有智慧。但是你又说,就是没有智慧才要行修,看能否开智慧,那就麻烦。所以这六祖大师,他的心是怎么样,就是很平等,很简单,就是他已经起了「平等性智」,起了平等性智也就是去掉了第七识的我执,转第七识的我执为平等性智。刚刚说到这整部经都是六祖的公案,现在是公案的开始,每一段落都是公案,那公案就是师父怎么教徒弟,然后那个开悟的过程。可是有一个是很「Ronica」的,中文叫反讽,什么反讽?这个公案其实是「私案」啦,为什么?因为这个公案是一位特定的师父教一位特定的徒弟、在特定的时间跟地点跟因缘开悟的经过。所以怎么样?不能复制,这个有版权(笑),否则你就犯了301。所以你要拿去拷贝,没办法,因为你没有一样的老师,你也不是那位行者,所以这公案等于是私案,等于是给你作参考用的,但是后世的人不懂,说所谓的参公案,参可以啦,你可以得到某个程度的悟解、解悟,但是你没有办法因为这样而跟他一样有同样的开悟,因为你到底不是那位行者,时间、地点、人、事都不一样,所以不能Reproduced,不能复制、不能拷贝。但是这些公案或私案,是很有参考价值,因为是前人的经验。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八个字就晕倒了,菩提是什么?菩提就是觉,觉跟自性,这个「自性」是什么?从头到尾这部经都讲「自性」,这自性换一句话来讲就是佛性或是「真如本性」,「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是说「真如」二字而已,「圆觉经」里面是说「圆觉」或「圆觉性」,在涅槃经里面是说「大涅槃」,用词不一样,但是它所涵盖的意义都一样。菩提自性,为什么说「自性」,注意那个「自」,「自」就是「自已」,那自己包括「自在」,自在的话就是「不依他」,因为在唯识学里面,有一个「依他起性」,什么是「依他起性」呢?就是因缘所生法,都是依他起的,依靠外法、因缘和合所起,一切因缘法都是这样,但是我们众生本来就有的具足的「本性」是「非依他起」,不会因为外境的改变而改变,「从本而然」这样叫做「自性」,所以你要深深的去体会六祖大师他用这个字,用这个词的意思,他说「自性」或「本性」,其实他也可以讲「佛性」,他也可以讲,涅槃经也把它称作为佛性,就是自性或真如本性,也称为佛性,但是如果他用佛性的话,就失去了禅宗的色彩,禅宗的色彩是什么?就是他不用大字眼,你如果读英文就知道,英文有很简单的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