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第五 生禅品 问题讲解
祖。但是有的人参禅是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击别人,这种知见上的错误,容易走火入魔。◆妄动散乱:参禅是为了调伏妄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来,老是妄动、散乱,愈是参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烦恼。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还会退失道心。因此,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用不净观对治贪欲。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用慈悲观对治瞋恨。慈悲观是多瞋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瞋恚的观法。◆用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用念佛观对治业障。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微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以五停心观为禅修的基础,当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透过九住心,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等住: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注等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祝◆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瞋、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等持: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注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此外,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指出参禅打坐有四个程序:◆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那一个阶段。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初关:要能超凡入圣。◆重关:要能入圣回凡。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牢关:凡圣俱泯。就是不着有,不着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所以,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我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彷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二.如何知心如幻?每一个人每天百般的忙碌,总是为身体而忙,甚至为别人而忙,却很少想到要修心养性,要为自己的心来忙。在佛经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个夫人: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爱;二夫人擅于理家,平日操持家务,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是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三夫人年轻又有魅力,使这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