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敦煌新本·正文(十)
使君問:和尚,在家如何修,願為指授。
大師言:善知識,慧能與道俗作《無相頌》,盡誦[一]龋依此修行,常與慧能一處無別[二]。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惟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若學頓法門,愚人不可悉。[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正悉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清淨,起心即是妄,
淨性於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見在己過[五],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難道別覓道,
覓道不見道,到頭還自懊。
若欲覓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
若見世界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煩惱碎。
若欲化愚人,事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七],即是菩提現[八]。
法元在世間[九],於世出世間,
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邪見在世間,正見出世間,
邪正悉打卻[一〇],菩提性宛然[一一]。
此但是頓教,亦名為大乘,
迷來經累劫,悟即殺那間。
校記
[一]原本缺盡誦二字,據敦煌本補。
[二]原本慧能下有說字。
[三]愚原本作遇字,悉原本作迷字,據惠昕本改。
[四]惠昕本作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據原意,敦博本邪來因煩惱應校為邪來生煩惱。敦煌本也作邪來因煩惱。這漢是反映早期《壇經》面貌,文字樸拙,故以不改為宜。
[五]原本見作現。
[六]過。原本作遇字。
[七]原本彼有作破彼,據惠昕本改。
[八]現原本作見。
[九]原本元作無。
[一〇]原本悉作迷,據敦煌本改。
[一一]原本缺此五字,據惠昕本補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