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29集
因为你没有办法这样修嘛!我只能跟你说你是学顿悟,修是渐修。我过去一直谈这个概念,听过我讲《六祖坛经》的学生超过一千人,有这么强烈信念的还找不到一个!为什么六祖大师一生能度四十三个人开悟?只要是渐修的,一定需要时间,所以不可能度那么多人,唯有顿悟才有可能。顿悟是一翻两瞪眼,迷跟悟这样而已,懂了,没有了,出去;不懂,还得留在那里修。修行不是技术的问题,是心法的问题,所以叫心地法门;只要是牵扯到技术的问题,就是慢慢来;这就是顿悟跟渐修的不同。有人讲:「但是我读大乘佛经,几乎都讲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你们误会了,不是修行需要三大,而是你们的时间都浪费在犹豫不决,不信我问你们:「现在甘愿修行的人举手?」你不要骗我,我们喜欢修行,也想修行,但是这会儿还不甘愿。说好听,你还有很多愿望未了,其实是你还有很多欲望未满足。说什么你责任未了,是五十岁责任会了,还是六十岁,还是往生才会了?你不要谈责任了不了,不要说等你事情做完;事情永远都做不完,人退休不是结束,往生也不是结束。你听闻了顿悟法门之后,还没有这种决心,后面根本不用谈。【不执外修,】只要真正懂的人,就〔不执外修〕。什么叫〔外修〕?就是那些只有修行形象的人。没有明心见性,念佛、坐禅叫〔外修〕,没有从自性下手,统称〔外修〕。我们现在的人很没有志气,每个人都不想求明心见性,但想求往生极乐世界。我不是说到极乐世界不好,极乐世界很好,我也要去埃我的意思是说,你的目标要摆在明心见性,万一见不了性,时间到了,你就往生极乐世界。而不是说,你的目标摆在极乐世界,还说:「我是末法众生,这辈子要开悟不可能;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重新教我,我才有可能开悟。」很多人就停留在「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种概念,所以我说你很没有志气。我的目标摆在「明心见性」,但是我也要到极乐世界。佛法事实上叫内学或内典,就是往内在、自性修学。很多人虽然懂这种概念,但修下去,他潜意识里对开悟见性的部分是放弃的,因为他没有那个勇气,原则上你是〔外修〕的。你不要说:「没有啊,我念佛是不离心的。」念佛是可以不离心,但是你真的有不离心吗?你真的懂什么叫不离心吗?不是每个念佛的人都这样。我们的心中常常会用很多的概念来安慰自己、骗自己,说:「这样修就对了。」所以有人问我说:「师父,念佛可以解脱吗?」我说:「你念下去不就知道了吗?」接着我看他怎么回应,我不跟他讲可不可以,任何法门都可以,我只是要看你懂还是不懂。你懂,我听你讲话就知道。有时候你问我,我回答你的那一段话,是要看你的反应,看你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你的观念正不正确。有的同学很奇怪,他以为我丢个话,就是回答完毕。有人认为念佛要解脱,不解脱他念佛干什么!要我讲出所以然他才修,不然就不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问我念佛能不能解脱?你就问我怎么解脱就好了。你的重点是摆在念佛还是解脱?他说:「因为我走到哪里,都看到很多人都在念佛,我才问。」我便回答:「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问你的就好了,不要问别人的事。」我们内在通常不清不楚,探讨事情不直接了当,别人的事跟你无关你也问,你的时间就是耽误在这里,浪费自己的生命。【但于自心常起正见,】六祖大师只要你心中有〔正见〕。有正见之后,要不要方法?不是要解行并进吗?解就是〔正见〕。已经具备正见的人,接着自然就会过生活了。生活就是修行,这叫生活禅。但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他到任何道场去,不是问法师什么叫正见,而是问怎么修行。法师告诉他一些方法,他有了收获很高兴,回家就开始修;现在身边看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人。大家常常听到有人修行修出问题。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念佛还是坐禅?坐禅。但我也曾看见过念佛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