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四十一集
第六、第七首偈,是顿教成佛。第八首偈是劝修。这八首偈是大师最后的遗教,句子不多,表面上看起来很浅显,实际含有很深的道理,要我们自己去悟。同时更难得,他教导我们最初下手入门之处;换句话说,不但是上根人得利益,中下根性的人,真正发心修行,也能得莫大的功德利益。这是大师的善巧开示。【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祝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大师告诉大众:「你们好好的安住,我灭度之后,不要做世间人情这种悲泣流泪,接受别人的吊问,或者身穿孝服,这都不是我的真正弟子,也不是正法。」大师交代说:「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两句话就是教导我们,重要的是要明心见性。《大集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既然是本净,烦恼诸结不能染著,心就像虚空一样」。「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这五句都是形容真性的样子。凡夫心迷,在境界里看到似乎是有动有静、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这些虚妄的境界相。因此,大师在此地特别做最后的开导,一再嘱咐,教导我们见性。这些道理,在此地说得少,说得多、说得详细无过于《楞严经》。《楞严经》十番显见,全是说这些道理,有很长的经文,再加上古德详细的备注,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受用,真正是古人所说开智能的《楞严经》。我们若不悟,在境界里确实无法修正错误的行为,怎能成就道果?所以,大师一再嘱咐我们,要以见性为修行的第一个目标。「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就如同大师在面前一样。「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你若是不遵守老师的这些教训,老师就是在你面前也没用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我们能够真正通达《坛经》的义理,依教修行,六祖大师就在我们的身边。【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兀兀不修善」,「兀」是不动,心里不动。善要不要修?要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修一切善,心不动。诸位读了「兀兀不修善」这句话,一切善事都不做了,你就不懂大师的意思。这是教你心里不能有修善的心,可是修善的事情要做。「腾腾不造恶」,「腾腾」是自在的意思,自在坦然,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四句话实在是说尽修行人的本色,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荡荡心无著」就是诚敬之心,心中坦然、平等、清净、慈悲一切。「寂寂」是安静的意思。「断见闻」,就是在一切见闻中,心是清净的,心是不染着,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在一切见闻中不生分别、不生执着;今人所谓是客观的看,实际上客观还落在意识;这是完全离心意识接触、见闻,心地才能真正达到平等、清净、慈悲一切。这是大师末后的教诫。【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常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到半夜三更,大师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就奄然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四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