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二十九集
六祖坛经(第二十九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29【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第一首偈:『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前面两句是说明涅槃的本意。「无上」是指至高无上。何谓「涅槃」?《楞伽经》云:「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古德说:「法身、般若、解脱,具足这三法,就叫做大涅槃。」《顿悟入道要门论》云:「如何得大涅槃?禅师说:不造生死业,就能证得。如何是生死业?禅师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能摆脱对治的法门,这就是生死业。」由此可知,佛法是对治我们惑业病根而建立,惑业离了之后,对治法门的药也要把它摆脱掉,这样才能纤毫不立,这就叫做大涅槃。大涅槃之用,「圆明常寂照」,「圆」是圆满,指妙净明心,「明」是光明;光明的清净心无始无终,这是「常」;从来也不散乱,这是「寂」;灵鉴不昧,这是「照」,这是凡圣同具的理体。凡夫、二乘(愚是指二乘)迷了寂照的大涅槃,误以为是生死。外道也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将涅槃执着为断灭。第二首偈:『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二乘」是指声闻与缘觉,这两类小乘圣者的见解也并不完全正确。《大智度论》云:无作见解是属于邪见,虽然六十二种都是邪见,而以「无作」这个邪见为最重。「无作」的意思是说,连一切功德求涅槃都不作;要是稍稍偏差一些,就会堕在恶取空,这个病比执着「有」还要大。古德常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无作就是偏在空的邪见上。大师说,这些「尽属情所计」,是凡情计度分别,是六十二种邪见的根本;死、断、无作,这是一切邪见的根本。第三首偈:『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前面两句是说明六十二种邪见所建立的种种名目,无非都是虚而不实的假名。断见、常见、无作之见,这里面决定没有真实的义理。这是总指凡夫、外道、二乘所执着的,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义。真实义谁见到?唯有诸佛菩萨、唯有过量人,「过量人」是指非常人,不是平常人所能度量的。这样的人才能通达而无取舍,通达是指通达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他通达涅槃的真实义。通达之后他又如何?他于涅槃决定没有取舍,他不取涅槃,也不舍涅槃。因此他与小乘人不一样,小乘人是取涅槃,佛常说「堕无为坑」,堕在偏真涅槃,这是小乘圣者的执着;《楞严经》云「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小乘的境界。六祖说「目以为无作」,与佛所讲的没有两样。「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这两句是六祖说二乘圣者的境界。大乘菩萨对于大涅槃的义理既然通达,他不取不舍。为什么?我们看下文这两首偈颂所说。第四首偈:『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四句是说明法相。这些过量人、这些大菩萨们,对于五蕴法真正通达明了。五蕴一展开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的归纳,我们讲五蕴法,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当中,一般人所执着的主宰丨我执。「我」以外,这是一切境界相,境界相有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这些在此地也以两句话代表:「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