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二十五集
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现在大师教导我们,凡夫只要能悟自心,就叫做佛之知见。这个说法,若不是上根,不免有疑谤。」这是一个问题。又说:「经中讲的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到底如何区别?希望和尚再为我们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六祖说:「经的意思实在说得很清楚,而是你自己迷惑违背了经义。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人之所以不能测度佛智慧者,毛病就发生在度量上,就是计度分别。纵然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们,共同来思惟推究,对于佛的智慧只是加重误会,误会愈来愈深,去佛知见就愈来愈远。」这几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想想。真正的智慧,是要离开思惟、分别、执着。我们若用分别心、执着心,这是障碍,怎能见到佛知见?「佛本来是为凡夫而说,并不是为佛说。这个道理要是不能相信,他退他的席,无关于老师的事情。」【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剩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殊不知坐却白牛车」,白牛车在此是比喻一乘佛法。哪个人不是自己坐在一乘佛法?为什么还要在门外去觅三车?三车是方便。经文也分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的方便,如经文里种种因缘譬喻言说,都是说一乘法。你为何不反省?佛讲三车是方便说,三车是假设,是为了以前程度还不够的学生而方便说。佛讲一乘佛法,这是《法华经》所讲的,这是真实的。为何这个时候讲真实的?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四十九年,《法华》是最后八年所说的。由此可知,这一批学生已经学佛四十一年,有如此深厚的基础,才能达到一乘真实的学问。《法华经》所教导我们的是「开权显实」,教人去假归真。归到真实之后,真实也没有名;换句话说,归到一佛乘实相,也没有一佛乘实相之名。正是所谓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如是受持经教才是真实的佛弟子。【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大师以《法华经》的比喻说:「你应该晓得,所有的家珍全都属于你自己,由你去受用。」这句话是真实的,决定不是假的。可是得要清净心现前才能体会得到,平等心现前才能真正觉察得到。所以,一乘佛法中重要的就是说「一」,一才是真的,正是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就是一,这是佛法教学的原始依据。正如中国文化道统的孝道,「孝」字与佛法的宗旨是一样的。「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前一辈,子是后一辈,两者是一不是二,这个字就显示不二法门,一真法界。中国的道统教的是什么?教孝。孔孟的学问,自文武周公到孔孟这个道统,无非就是发扬孝道。佛法的一乘佛法、三乘佛法也是讲孝道。孝道就是一真法界,在净土讲就是一心不乱。所以,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儒家与佛家,我们深深的去观察,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与我们自己的道统合而为一、发扬光大是有道理的,决不是没道理的。六祖说:「你也不必作父想,也不必作子想」。「父」在佛经里是比喻诸佛如来;「子」是比喻一切众生。「也不必有有用想,也不必有无用想,这才叫真正持《法华经》。从此之后,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二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