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二十四集
六祖坛经(第二十四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24【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法达禅师,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有一天,他到曹溪来参礼六祖,态度显得很傲慢,六祖说:「既然你到这里来礼拜,礼拜应当要合乎规矩。礼拜头不着地,这样的礼拜存有傲慢之心,与不礼拜没有什么两样。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一样东西,值得你骄傲的。你一向学的是什么?」法达禅师说:「我念《法华经》已经有三千部。」在佛经里,《法华经》可以说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在中国,天台智顗大师就是依据这部经建立法华宗,即天台宗。这部经的经文相当长,将近七万字。照一般来读诵,若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法华经》大概要十年才能念完。由此可知,法达禅师对于《法华经》已经是非常的精熟,可以说是熟透了,这是他值得骄傲之处。【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六祖说:「别说你念三千部,你就是念到一万部,要是真正通达经义,自己一点傲慢心都没有,你就可以与我同行。」「同行」,就是境界达到相同的层次。说:「你今天实在是辜负自己修学佛法的大事,你还不晓得过失。」于是祖师为他说一首偈:『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礼本折幔幢」,礼是礼敬,在佛门里礼拜是五体投地,它的用意就是折服我们贡高我慢的习气,因为骄慢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烦恼。「头奚不至地」,你礼拜为何头不着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亡」与「无」相通。一切罪都是有「我」而起的,「我」就是我贪、我见、我慢。所以,只要有「我」,就有种种的分别、执着、妄想。在佛法里讲,我执是一切罪业的根源。亡功的「亡」,就是「无我」。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这个功德、福报就无与伦比。【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六祖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法达。」六祖说:「你的名字叫法达,这个名字不错,很好!可是你何曾通达佛法?」于是,又为他说一首偈。「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这是指法达这么多年来,每天勤奋的读诵《法华经》。「空诵但循声」,虽然念《法华经》念了这么多年,念了三千部,很可惜你并没有能解义,《法华经》的义趣没有懂。「明心号菩萨」,这句话很重要,提醒他,念经的目的是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叫做菩萨。可惜!你念了这么多年,并没有明心见性。「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我们两个很有缘份,如果没有缘份,那什么都不能谈了。既然有缘,当然我要给你说明。「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只要真正相信佛无言;这句话是讲至理绝言,「道本无言,言说是妄」。世尊在《金刚经》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说佛说法,就是谤佛。这是说明,佛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因此,我们修学佛法、读诵经典,千万不可以执着言语、文字、名相等等;这就是「但信佛无言」,说无言之言;如此才能「莲华从口发」,莲华就是指《妙法莲华经》。【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