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十九集
    六祖坛经(第十九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19◎教授坐禅第四【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这一章经文不长,是本经里面文字最少的,但是很重要。因为坐禅是禅宗的基本修学法,若对于坐禅的理论与事相不能真正了解,则会盲修瞎练。古德说:「坐禅虽标榜身口意三业不动,然一切处心不动,则语默动静无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足迹遍五印度,大经常赞叹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禅定,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若只说盘腿面壁是禅,不是盘腿面壁就不是禅,这决不是祖师门中正确的禅定。所以,在六祖平常教诫中,弟子特别集结法要,告诉我们大师教授坐禅的纲领。经文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解释坐禅」。六祖说:「此法门中,无障无碍。」这一句是这一章经的总纲,我们要牢牢的记祝大乘佛法、一乘佛法确实是无障无碍,正是《华严经》讲的四无碍法界。尤其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真正的禅定;有碍则非禅定。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由此可知,坐禅的「坐」字,并不是盘腿面壁打坐的「坐」,而是取这个字的意思;譬如,我们身坐在那里,身就「不动」。坐禅不是教我们身坐;换句话说,不是教我们身不动,而是教我们心不动,这才是坐禅。心不动是「坐」,身不动不是「坐」。「禅」是什么?见性不动。见性不动,《楞严经》十番显见里说得好,「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动就是禅。换句话说,说了一个「不动」,当然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离见都包括在这一句的意思里面。这就是真心,这就是佛性。所以,自性不动就是禅,自性清净心就是禅心,就是真正的禅定。这是大师在此地特别教诫我们,我们必须要体认。这一章题目是「教授坐禅」,似乎是偏重在禅宗的修学上,实际说来,一切大乘佛法,包括净土法门在内,无不是修学禅定。尤其是《楞严经》,所讲求的是「楞严大定」,那是上上之禅。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观世音耳根圆通章》是《楞严经》的精华,可见念佛就是修的禅定。因此,教授坐禅这一章的宗旨、方法,是遍及一切大乘所有的法门,我们不要看得太窄校第二段:「解释禅定」。六祖说:「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面我们能离相,这就是禅。内要是不乱,若见境心不乱者,这是真正的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是南传顿教对于禅定解释的精义,语言虽然很简单,意境确实是有相当的深度。尤其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心不乱、心不动,这才是佛祖所谓的禅定。六祖又举《净名经》做证明,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高子遗书》云:「但自默观吾性本来清净无物,不可自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十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