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十七集
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这首偈,与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诫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句:「心平何劳持戒」。心平是讲「道」;中国古人教人的原则是讲「道德仁义礼」。这一句教导我们,持戒的目的是要达到心平。若戒相持得很严,心里不能平等,换句话说,持戒的方向、目标就错了。佛法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诸位想想:心不平,定如何能成就?心平等,定自然成就。所以,这一句才是真正的大道。我们读《礼记》,读到「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字怎么讲法,我们可以用六祖这句话来解释,心平等就是道。不但是世间的道,出世间最高的道也不外乎如是而已。诸佛菩萨并无二道,大道就是平等。第二句:「行直何用修禅」。这句是讲「德」,也就是行直。行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身体的造作、口中的言语、心里的念头,都称为行为。行为要正直。行为正直,祖师说,何用参禅?可见,禅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在行为的正直上。所以圆教的经论,都是说禅就是真心,真心行事就是禅,行直是真禅者。第三句:「恩则亲养父母」。这句是讲「仁」,仁孝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佛、成菩萨的大根大本。从孝养父母,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儒家如此教导我们,佛祖亦是如此教导。第四句:「义则上下相怜」。「义」是讲尽义务,决不是讲报酬。凡事要讲求报酬,就不叫做义。比义再低一级的,这是讲礼,礼才有往来,才有报酬,所谓是「礼尚往来」。由此可知,礼是做人标准最下的一级,往上去,都不讲往来,只有尽义务,而没有要求别人报答。这是第一首偈,讲「道德仁义」。第二首偈:『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这首偈前面两句是讲「礼」,礼是要讲求让。第一句:「让则尊卑和睦」。让,大众才能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第二句:「忍则众恶无喧」。这是讲「忍」,也就是佛法讲的「忍辱波罗蜜」。人要是能忍辱,什么事情都容易解决。忍是世出世间的美德,大乘佛法特别重视这个字,所谓「忍」能成就功德,能保持功德而不丧失。在忍里面,特别讲求的是「不报愚迷无道」,愚痴的众生、迷惑的众生,因为愚迷才不讲道义,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原谅他,不必去报复他。第三句:「若能钻木出火」。这一句是说精进、勤修不息的意思。果然能精进勤修不息,必定能超凡入圣。第四句:「淤泥定生红莲」。「淤泥」是代表凡夫众生,「红莲」是代表圣者、佛菩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从凡夫众生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第三首偈:『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这四句,就是普贤菩萨的「忏除业障」,这在修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若有业障,我们就不能见道;我们要想见道、想证道,首先要把自己的业障排除。排除业障,首先要亲近善师、善友。善师善友以直言的口吻来纠正我们的毛病,所谓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我们要能接受,我们要能感激,要真正的求改过自新。改过之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护短之人,必定不是贤者。这是勉励我们要真正忏悔,真正的忏悔就在改过。第四首偈:『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这首偈可以说是一般菩萨日常生活的标准。第一句:「日用常行饶益」。饶是丰饶,益是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一定要存心利益众生,不但要利益众生,而且要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如此才叫做饶益。佛法里的利益,并不专注现前,佛法特别重视,现前令众生得利益,将来还是得利益,这才叫做真正的饶益。若现前令众生得利益,后来则有害,这就不叫做利益众生。换句话说,眼前对于众生似乎没有多大的利益,甚至于有些不便的地方,可是将来对于众生有莫大的利益,这也算是真正的利益。这些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懂得,这是菩萨行的标准。第二句:「成道非由施钱」。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十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