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十一集
真心,镜中虽然没有形像,但是它能照现一切形像。学道之人,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告诉我们: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它是清净的、是无染的;学道之人,心也应该无染,妄念不生,人我心灭,毕竟清净。因为心清净,才能生无量智慧,才能真正做到来去自由、通用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顿悟法门,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清净为体,智慧为用。」所谓无念,是讲无邪念,不是无正念。何谓「邪念」?邪念是迷,邪念是不觉。正念是悟,正念是正觉。古德告诉我们:念有、念无都是邪念;有无都不念,这是正念。念善、念恶,这是邪念;善恶统统都离开,清净心现前,这是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总而言之,心中有这些念头都不好,这都是邪念。心里面清净,一切念都没有,这是正念。正念也叫做「唯念菩提」,菩提就是觉;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是正念。正念,也可以说是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动念,这就是无念。得无念时,自然解脱,这就是「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祖师怕我们发生误会,特别告诫我们:「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这是一般人弄错,以为这是无念,无念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这是无想定,这还是邪念。甚至于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境界还是邪念,为什么?《楞严经》云,小乘人的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可见,他是不是无念?他不是。他内守幽闲;换句话说,他还有「幽闲」一念。有这一念就是邪念,就是迷,就是不觉,因此小乘人不能见性。他何以不能见性?诸位想想这个道理,自然就明白。他是被法束缚,即名边见。大乘法中处处提示中道,中道亦不能执着,古德常讲「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为的是怕我们执着,怕我们在这些法相名词中起分别、起执着,那就错了!【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这三句是显示无念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学佛,尤其是中国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法门,其殊胜处亦在此三句经文见到。我们真正悟无念,就万法尽通;不但是佛法通,出世间法通,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有知、有念,「知」与「念」就不能尽通万法,正是古德所谓「有知有见,有所不见」。几时我们达到「无知无见,无所不见」,就万法尽通。这是把修学的纲领和盘托出了。「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十方诸佛的境界,几时我们能见到?只要我们彻悟无念,诸佛的境界原自现前。悟无念法者,自己就证到如来地,就证到佛地。可见「无念为宗」,这句话没有说错;「妄心不起为旨」,妄心不起就是无念,可见宗旨没有两样。能不违背这个宗旨,清净心自然现前,清净心所生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正知。【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这是说明,传道一定要传给见解相同、行门相同;换句话说,解行都相同,而且又能发大心来受持大法者。这样的人,学佛的态度,侍奉老师就如同事侍奉佛一样,终身不退,这样的人必定能证入圣位,一定会有成就,这是可以预期的。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一个人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有最高的成就,就看他与这几句经文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就可以肯定下个断语:他一定成就。【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默传」,就是指祖祖相传的「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宗门的传授是在言语之外,所以叫默传。『不得匿其正法』,决定不可以吝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