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七集
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控制心在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由是之故,知道善恶一切皆是由于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脱,首先必须认清根本。要是不能通达这个道理,必定是徒劳无功,着相外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而根本的修法,就是修习禅定。何谓「禅」?妄念不生为禅。何谓「定」?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是指:利益、衰耗、毁谤、荣誉、称赞、讥刺、受苦、受乐,这八种境界。若能于此八种境界中如如不动,得此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证得如此境界,就是解脱,就是不二法门。【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师又问:「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六祖说:「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应当断善根佛性吗?佛说:善根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不是常,亦不是无常,是故说为不断,这就是不二之法。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因此名为不二之法。五蕴与十八界,凡夫见之以为二,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知道其性本来不二,无二无别之性就是佛性。」在这一番问答里,六祖举例《涅槃经》的经文,向印宗法师解释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犯四重禁』是指根本戒,四种重罪就是杀生、偷盗、淫欲、大妄语。『作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恶意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一阐提』是印度话,意思是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业报、没有惭愧心,这样的人,诸佛菩萨都无法帮助他。《涅槃经》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如果犯四种根本大戒、毁谤大乘经论、造五种大逆不道的罪恶、又不信佛法的人,如是等人要是还有佛性的话,为何还要堕地狱?这些人要是还有佛性的话,佛为何又说无常乐我净?没有善根的人叫「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他的佛性何以不断?佛性要是断了,为何又说有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为何又称他为一阐提?佛陀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就以「佛性非内非外、佛性非有漏非无漏、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的道理,来解答高贵德王菩萨的疑问。「五蕴」也叫做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类。「色」是指一切物质的总代名词,就是百法中的五根、六尘,十一法。「受、想」是心所有法中的二法。「行」,除受想之外,包括心所有法中其馀四十九法,及不相应行法的二十四法。「识」是通指八识。所以,五蕴已全部包含一切有为生灭法。「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凡夫妄见,愚痴迷惑,不明真相,故说为二。智者明了事理,通达真相,于一切法不起有无分别妄念,无心无念,则五蕴十八界皆空。所以,蕴之与界,无二无别。【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印宗法师听了六祖所说,心里非常欢喜,恭敬合掌说:「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述经中的义理,犹如真金。」我们从印宗法师的言词、态度上来看,印宗法师的确是非常人也。莲池大师说得好:「六祖既然接受黄梅五祖的心印,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