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笺注_丁福保居士
土、故录其言于简首、使阅者开卷即知、逆防其趋向之或误。盖以修净与参禅、正不相妨。古德所谓有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六祖莲池、各各随机说法、相需为用、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在学者之善于圆融耳。此余所以既注十六观经、阿弥陀经、而又为此经之笺注也。笺注时遇十万八千十善净土等说、则引莲池之言以订正之。非如效唐人之非国语、宋人之纠谬唐书、明人之正杨正钱、出己意以诋訾古人也。即六祖答西方之问、其主要在使人净心则净土。亦未尝言无西方也。余之笺注是经也、折衷众说、择善而从。或别书于册、或书于片纸、或饮行跳格、而书于本经字句之旁、及书眉之上。久之得数万言。乃使人录出、分疏于每句之下、仿王逸注骚、李善注选之例也。其音训即于每字之下注之、俾学者易于成诵、仿朱晦庵诗传例也。其注作双行小字、则仿宋本十三经注疏之例也。唯是能薄材谫、读书未广。丰干饶舌、未免卮言。然区区掇拾饾饤、容亦有为初学所未知者。则余敢效宋人之献曝、曝宁足贵、惟献焉者之愚诚、有欲已而不能自己者耳。砭顽订误、尚有望于后之君子。中华人民建国之八年十月无锡丁福保仲祜序。

    六祖坛经笺注后序

    吾儒言经文错简者、起于刘向之校尚书、(见汉书艺文志)犹有古文可据也。疑经文脱简者、始于郑玄之注玉藻、(见礼记注)然尤不敢移其次第也。至北宋以后、始各以已意改古书。有所不通、辄言错简。六经几无完本。余波所渐、遂及丛林。于是六祖坛经、有言其错简者、则移其次第。有言其脱简者、则以他书补入。余以正德旧刻本校之、其窜乱之迹、尚未尽泯也。大凡古书之传于今者类如此、不独坛经为然。而余又考坛经之所传述者、即释迦佛在灵山会上付与初祖大迦叶之正法眼藏也。由初祖传至二十八祖达磨大师、始来中国。是为东土初祖。又传五代至弘忍大师、凡三十有二祖、皆密密相传、以一传一、余人不能得其法。自忍大师传法于六祖、六祖遂广传其法于天下。其门人又详叙之而为坛经。即今之所传者是也。其渊源远有端绪如此。余独怪坛经为宗门切要之书自唐以来千二百余年间、未见有人为之注者何也。岂视为浅近易晓、人人可以尽解耶。抑道在心悟、不在文字。我宗门下客、不必求知求解耶。夫以指指月、指本非月。非马喻马、马非非马。指与非马、犹之文字。借指可以见月、借非马可以明马。犹之借文字可以通经义。通经义可以明心见性。故文字为传道之器、得道则其器可投。文字如渡海之筏、到岸则其筏可舍。若未到岸未得道之时、文字究不可以不求甚解。此坛经之所以不可无笺注也。虽然。注书之虽。自古言之。汉儒注经、必引会数经、勘契密合、而后下笔。不第时代近古、多得遗闻而已。魏晋以降、儒者不遵师说、意主穿凿附会、汉学于是浸废矣。其后如杜征南之注左氏传、颜秘书之注两汉书。虽瞻博绝世、犹有摘其舛驳者。徐无党注五代史、寥寥数语、其于大义、毫无补益勿论矣。惟裴松之之注三国志、刘孝标之注世说新语、郦道元之注水经、皆能补原书所不载。其辞又雅驯、颇见魏晋风轨。李善之注文选、止引经史、不释述作意义。东坡尝称之、而诋五臣注为荒陋。凡此皆可为笺注家之鉴戒者也。后世之注佛经者皆宜据事征典、不妄加义。不可如王辅嗣之注易、郭子玄之注庄、屏实骛华、唯在发挥一己之意。盖佛氏之微言奥义、惟佛与佛能知其究竟。即二乘菩萨亦不可空谈妙悟、妄为度量也。善夫莲池大师之言曰、如经所言、有诸盲人、群手摸象。其摸象鼻者、云象如箕。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帚。其摸腹者、云象如石。乃至摸眼则云如鼓风橐。摸耳则云如倒垂叶。摸蹄则云如覆地杯。人执所摸、互相是非、观者捧腹。今日谈经、何以异是。佛已涅槃、咨询无繇。出情识手、为想像摸。彼此角力、如盲讥盲、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笺注_丁福保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