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的禅法思想及意义_法缘法师
不生憎爱,也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詹泊,此名一相三昧。[35]可见一相三昧也是让修行人无住离相,如果能无住离相,自然能于一切法不取不著,不生憎爱,而能使心性达到安闲恬静,虚融詹泊的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的境界。总的来说无论是一行三昧或是一相三昧都是让人无住离相,达到成就菩提妙果的境界。

    (三)识心见性,自修自悟

    慧能在继承从菩提达摩以来的重心性转变的禅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以识心见性为中心的禅法理论。这种禅法理论的基础就是大乘佛教的佛性论和般若中观学说。

    慧能认为既然自心有佛,自性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应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如此识心见性,自修自悟,自成佛道。在慧能这里,识心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自识本心有佛,本心即佛,强调的是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36]二、是由了知自心本来清净,万法尽在自心而自净其心,念念无著,还得本心。后世禅宗一般也用明心来表示上述二义。见性这个概念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了悟、彻见之义,即自见自心真如本性,自见本性般若之知;二、是显现义,即通过净心、明心而使自心本性显现出来。识心即能见性,见性即成佛道。因此从根本上说,识心和见性是一回事,但在这里的识与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见,而是一种证悟,是佛教所特有的现观、亲证,它是不以任何语言概念或思维形式为中介的直观。在这种识与见中,没有识与被识,见与被见之区分,它是一种整体的圆融,、是自心、自性的自我观照、自我显现。

    在《坛经》中慧能这种识心见性,自修自悟的思想也可谓是俯拾皆是。在宗宝本坛经〈忏悔品第六〉中,他所说的无相忏悔、传自性五分法身、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戒,自性一体三身佛,这些他无不是从自心、自性来加以诠释、说明,让人自悟自修,回归本有的觉性。在他看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37]众生各须自性自度,[38]自修自悟,识心见性。

    (四)顿悟成佛的禅法思想

    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慧能禅法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机。在继承前人思想及禅法的基础上,又自然地提出了他惊世骇俗的宣言:顿悟成佛。慧能禅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其顿悟成佛说。关于顿悟,慧能在《谈经》中有许多阐述,如他说: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悟真如本心。[39]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传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40]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41]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42]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43]

    何谓顿悟?所谓顿悟就是于瞬间领悟宇宙实相之理,而实相在众生身上即体现为佛性,众生佛性为烦恼所障而不为众生所见,一旦顿悟断惑,佛性便显现。因此,众生证悟实相也就是反归自身本性,这就是所谓的见性成佛。因此从宗教角度看,慧能顿悟是一种快捷简便的解脱论,通过瞬间觉悟,进入佛的境界,成就解脱;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慧能之顿悟论则又是一种强调直觉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超越了世俗认识理论中的程式化语言以及记忆、想象、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形式,而实现突发性的飞跃。但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哲学角度而言,慧能的顿悟论所强调的只是要人返归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人的生命主体的能动因素心性、觉性上寻找解脱的内在根据。以佛教根本教义为指导,在改变心理,转换观念的基础上使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升华与飞跃,这即是慧能顿悟成佛论的根本精神。

    慧能所谓顿悟成佛,虽然就是指于自心顿现真如佛性,瞬间觉悟,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的禅法思想及意义_法缘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