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禅法思想及意义_法缘法师
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也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56]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57]
总的来说,慧能所倡导的是唯心净土的思想,在他看来修行者应向自心见自性弥陀,心净即是国土净,无需向外别求成佛,别求净土。
(十)对文字的观点
禅宗一向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按照禅门的解释,不立文字的主要含义是指以心传心。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以拈花微笑的方式,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授给摩诃迦叶,这被认为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开始。从历史上看,打出传佛心印的教外别传之旗号,是从东山法门开始的。而正式标榜不立文字则是慧能南宗的特色。慧能本人虽然并没有明确说过不立文字,但他的禅学思想和禅法要求都充分体现出了不立文字的基本精神。慧能的不立文字,主要是不执著文字,而并不是象有些人所渲染的那样完全不要文字。在宗宝本坛经中他就很明确的表明了自己对文字的观点。在他看来如果说不立文字,那么人就不应该要语言了,连话也不应该说。甚至口口声声所言不立文字,这个不立二字就属于文字。因此所言不立文字,是要人不要执著语言文字,望文生义。因为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工具、手段,只是用来指月的手指,并非月亮的本身。修行者应通过手指看月亮,而不能以指为月。更何况,佛法大义不可言说,超言绝虑,非语言文字所能及,因此不能执著于语言文字,而应得意忘言,去体认语言文字背后那超言绝虑的诸法实相,这才是禅宗所言不立文字的真意。
基于不立文字的真义,慧能对于读经也作了全新的解释。他从自性般若出发,认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也在人性中,本自具有,[58]而自性起般若观照是不假文字,只要识心见性,去除执心,就能觉悟成佛,因此经典只是启发修行者开悟的外缘,关键还在于自悟。所以并不在于执著一部或几部经典,而是强调心悟。即使是读经,也应该是心转经文而不是被经文所转,正如他对法达所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59]这些都说明,慧能并不是绝对地排斥经教,他只是强调应领宗得意,自性觉悟,而不能执著文字,更不能被文字相牵着鼻子走,也就是所谓应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慧能这种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说是深受达摩藉教悟宗的影响,反对执著语言文字,强调不立文字,直契心性。
三、《坛经》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六祖慧能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记载其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坛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坛经》作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特殊的地位,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坛经》是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一部被称作经的经典性著作。
所谓经,梵语修多罗,意译为契经,一般简称为经。印顺法师在他的《般若经讲记》中是这样解释经的,他说: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线,线有贯摄零星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第,结集成章成部,如线贯物一样。能历久不失,所以名为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