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
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①,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③,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⑩!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11),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12)。
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为是而有畛也(15)。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16),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17),六合之外(18),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9)。春秋经世先王之志(20),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21),众人辩之以相示也(22)。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道昭而不道(26),言辩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29)。注焉而不满(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2)。
【注释】
①类:同类、相同。
②尝:试。
③俄而:突然。
④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历(曆):历数,计算。
⑩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
(11)适:往,到。
(12)因:顺应。已:矣。
(13)封:界线,分别。
(14)常:定见,定论。
(15)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
(16)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
(17)八德:八类、八种。
(18)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
(19)论:研究。议:评说。
(20)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誌”。
(21)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
(22)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
(23)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
(24)嗛(qiān):通“谦”,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