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382章
没死成。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林清质那个精神科的同学介绍的,都是二三十年前发生过的真实案例。最后这两个人都被判无罪。

    为什么?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只会杀自己,不会杀别人,其实不是的。

    因为抑郁症有个概念叫“扩大性自杀”。

    什么叫扩大性自杀?自杀之前先杀亲人。

    扩大性自杀又分为“利他性自杀”和“利己性自杀”,前者是指考虑到亲人在自己死后遭遇不幸所以先杀亲人,后者是指为了自己或者家族的利益先杀亲人。

    这两个案例,第一个就是典型的利他性自杀,第二个就是利己性自杀。

    其实法律要保护的是利他性自杀,精神鉴定的书籍里也会这么说。

    因为利他性自杀是一种很纯粹的、无法控制的病态行为,它的思维就是病态的。假如能控制得住这种病态的思维,那这个人就不是重度抑郁症的病人了。

    但是利己性自杀不是。

    你看,他还能想着财产被夺、儿子改姓、老婆改嫁给他戴绿帽子,这像是没有思维能力的样子吗?

    假如这也算,那具备反社会人格的连环杀人凶手,是不是也全都要判无罪呢?

    反社会人格也是病态的,但是他的思维是清晰的,所以法律不保护反社会人格杀人的权利。

    但是实践中,重度抑郁症的扩大性自杀,不管利他还是利己,都容易判无罪。因为这里只能靠主观判定,也跟做精神鉴定的人的个人素质有关,法院对这些疾病也没有那么深刻的认知。就很难。

    只能说大家制定保护“精神病人”的法律的时候是想得挺美的,就是实践起来并没有那么美,容易争议很多、一地鸡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这篇都市文的打开方式不对简介 >这篇都市文的打开方式不对目录 > 第382章